长春大学怎么样,好不好-z6尊龙平台

关注
去评论
平均薪资:0.0
评论数:
漂流蛙评分
1星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canvas,请升级你的浏览器。
0
5星
很差
不满意
刚及格
满意
爆赞
学校简介
学校介绍 长春大学坐落在素有“北国春城”之称的吉林省长春市,是一所底蕴厚重、特色鲜明的省属综合性大学。 学校前身是1949年由原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创办的长春工业会计统计专门学校,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工业会计统计人才。在同步国家发展与时...
尊龙凯时手机版官网地址
官方电话
招生电话:0431-85250087,13604367767
学校性质:民办/公办
公办
办学层次(本科/大专)
普通本科
学校排名
355名 软科综合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热门公司
天津农学院
学校介绍 天津农学院始建于1976年,是一所以服务“三农”、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基本办学定位的市属普通本科高校。2001年,天津市城乡经济学校并入该校。2006年获批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6年首批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价,2007年在教育部进行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学校以农科为主体,农学、工学、管理学、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协调发展。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形成了紧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现代都市型农业的鲜明办学特色。 学校现有3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370亩,校舍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建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网络中心、体育场馆等设施。现有在校生1.5万人。 学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大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文化铸校”发展战略。现有15个学院(部),7个学科门类,48个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有9个一级学科学术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1个天津市一流学科、4个天津市级重点学科、5个天津市级特色学科群、2个天津市高校服务产业特色学科群、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7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门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课程、27门天津市一流本科建设课程。6个“科技小院”获国家级支持建设。近两届,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天津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14项。 学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需求,合理调整课程体系,逐步形成了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较为合理的专业生态群;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植根津沽大地办学,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天农毕业生朴实无华、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品格得到了社会的认同,“下得去、上手快、用得上、留得住”成为用人单位对天农学子的共识。毕业生中涌现出一大批国内外著名的农业科技人才、教育专家、优秀管理专家和领导干部。2021年入选农业农村部和教育部认定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2023年,农业农村部对全国42个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2022年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评价,我校排名第4。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打造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教职员工1000余人,其中:双聘院士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人,国家级人才10人,省部级人才54人。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1人,国家级专家团队1个,天津市级教学团队14支,天津市教学名师12名,天津市级创新团队11支。 学校坚持以科研促进教学,学术水平不断提高。学校注重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建成农业农村部智慧养殖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天津市主要农作物智能育种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水产生态及养殖重点实验室、天津市农业动物繁育与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等40个跨学科、跨地域、多层次的省部级科研平台。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认定为天津市农村现代化研究中心、天津市级科普基地、天津市级引智基地和引智工作示范单位、天津市高校智库。此外,还建有产学研联合体28个,与11家企业联合共建天津市企业重点实验室。近五年,承担各级各类科技项目10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8项、省部级项目340项。2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0项成果获省部级奖励,其中,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1项、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科学研究类成果一等奖3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天津农学院学报》作为公开出版物,多次被评为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和天津市一级期刊,被国内外多家数据库列为农业类重要刊源。2019年,学校作为科技特派员组织实施单位受到科技部通报表扬。 学校以创建文明校园为抓手,推动“思源”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每年举办校园文化节,倾力打造天农名家讲堂和“思源”志愿服务等品牌活动项目,组建“思源”理论宣讲团、合唱团、实践团等文化团队,组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赛、“思源”歌会、“思源”观影思政课、运动会、书画摄影展等活动,利用线上线下各种宣传媒介开展建党、国庆等重大节日主题宣传。以志愿服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参与脱贫攻坚、环境保护、西部计划等,并积极投身全运会、残运会、达沃斯论坛、世界智能大会等赛会。建设校史馆、智慧园小剧场等文化场所,使其成为弘扬天农精神、激发师生爱党爱国爱农爱校情怀的重要文化资源。学校获得“2018-2020年度天津市文明校园”荣誉称号。 学校积极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开放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先后与德国、乌克兰、菲律宾、日本、加拿大、英国、美国、泰国、新西兰、保加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所高校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和交流协作关系。 展望未来,天津农学院将继续弘扬“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团结向上、自强不息”的天农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持续推进改革创新,加快内涵式发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着力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全面开启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高水平农业大学的新征程。(统计数据资料截止到2023年9月) 东校区:西青区津静路22号,邮编:300392 西校区:西青区津同路19号,邮编:300380 蓟州校区:蓟州区五百户镇青池一村东侧,邮编:301936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南京晓庄学院
学校介绍 南京晓庄学院是由江苏省和南京市共建、南京市属全日制公办本科院校。学校前身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1927年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是我国乡村师范教育发祥地,是近代中国教育家精神策源地。1951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南京晓庄师范学校复校。2000年,南京市晓庄师范学校和南京师范专科学校、南京教育学院合并建立南京晓庄学院。2014年,南京幼儿高等师范学校并入。近百年来,南京晓庄学院始终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命运与共,在教育改革、发展波澜壮阔的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陶行知、蔡元培、赵叔愚、陈鹤琴、黄齐生、陈志潜、杨效春、秉志、江问渔、张宗麟、田汉等一大批名师先贤曾在此执教。学校传承弘扬陶行知教育思想精髓,形成了“教学做合一”的校训、“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校风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 学校现有方山、莫愁和晓庄(行知园)三个校区,校园总面积近1500亩,晓庄(行知园)校区是陶行知先生当年办学原址的核心区域、生活教育理论发源地和实践地。学校设有15个专业学院,涉及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九大学科门类47个本科招生专业,全日制在籍本科学生1.8万人,联合培养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130余人。学校现有教职工145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561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552人、兼职研究生导师120余人。馆藏图书225万余册、电子图书近600万册。学校近3年连续在校友会中国应用型师范院校一流专业排名中位列第一。 学校坚持培养一流本科人才,建校97年来,为社会培养输送了约20万名基础教育师资和各类专门人才,涌现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杨瑞清、吴邵萍等杰出校友为代表的数万名中小学特级教师、教学名师和教育管理者。近年来,小学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学前教育、旅游管理、社会工作、汉语言文学、英语、物流管理等9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各类省级专项品牌专业7项。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深度参与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类)特等奖1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高等教育类)5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类)5项,获批4个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27门课程被认定为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建有14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省级课程思政建设示范课程1门,省级美育大讲堂2项,省级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3门,省级美育精品课程1门;立项省级教材17部,获批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1部,3部教材入选首批“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获得省级教育教学改革类研究项目30余项。近两年,在校学生在省级或二类以上学科竞赛、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获奖近1000项;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获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量化考核a等高校”,建成江苏省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基地。 学校致力“学术晓庄”建设,充分发挥学科科研引领作用。学校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发布国内第一本教师教育蓝皮书《中国教师教育发展报告》,系统提出了推进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政策建议。学校确立了以教师教育为主体,以新文科和新工科为两翼的三大学科体系,持续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培养高水平学术带头人与学术团队,注重科研产出能力,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不断提高综合科研实力,取得一批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科研成果。近5年来,学校新增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00余篇,cssci、sci、ssci等收录期刊发文量大幅增长,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学校获哲学社会科学、科学技术等省市优秀成果奖近100项,建有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苏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等12个省级科研平台。学校获批3个“十四五”省级重点学科,14个“十四五”市级重点学科。入选“江苏省科技副总”67人,获批省产学研项目100项。 学校始终坚持开放办学,十分重视对外交流与国际教育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60多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校与韩国又松大学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印度尼西亚印多努沙大学开办中文系,已开展近30项学生境外交流学习项目。学校共培养了来自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长短期外国留学生近5000人次,多次被评为“江苏省来华留学生教育先进集体”。学校现为苏港澳高校合作联盟、江苏—加拿大高校合作联盟、江苏—韩国高校合作联盟、江苏—东盟高等教育合作联盟、江苏省孔子学院(国际中文教育)工作联盟成员单位,“中阿高校10 10合作计划”中方成员高校,是国侨办和江苏省侨办“华文教育基地”,常年承办海外华文教师培训班、海外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中华文化大乐园等项目,具有较高的海外美誉度。 南京晓庄学院秉承“大爱、奉献、担当”精神,坚持深度融合战略,主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2019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和江苏省教育厅签约共建南京晓庄学院,打造江苏领先、全国一流的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全国一流师范类院校。2021年在晓庄(行知园)校区内建成全国第一家师德教育馆,2023年南京晓庄学院行知园获授“中国民主同盟传统教育基地”,目前正努力打造成全国师德教育基地和行知教育思想传承、实践和创新基地。陶老师工作站暨南京市中小学学生心理援助中心,是中央文明办设定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全国)辅导中心,“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全国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南京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研究院是南京市首批重点新型智库,96111热线获评“最专业可靠中国心理热线”。学校积极推进校地合作,与南京市委社会工作部、南京市民政局等部门合作共建“南京城市基层治理学院”;与南京市教育局合作建设“南京教育智库”;建有江苏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研究中心等多个服务社会基地平台。学校与南京大学等在宁高校,与南京市各所辖区、泰兴市、东台市等政府部门,与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南京市文化投资控股集团、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南京市工商业联合会、欧美同学会、中兴通讯等企事业单位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推进产学研互通,深化教育交流合作。 2022年,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明确了建设“新时代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办学定位,提出到2035年,学校将建立起完备的学士、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建成省内一流、国内外知名、对南京区域发展有重要贡献率的高水平大学。2021年陶行知先生诞辰130周年之际,学校举办“培养造就新时代‘大先生’研讨会”,省委主要领导发来贺信。2022年建校95周年,学校召开发展论坛,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发来贺电。202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丁仲礼副委员长视察我校,希望南京晓庄学院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全国政协副主席朱永新指出南京晓庄学院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创新上的地位不可替代。 “十四五”期间,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新时代教育家精神,传承陶行知教育思想精髓,发扬大爱奉献担当行知精神,努力培养更多时代新人,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为加快建设教育强省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京新实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黄冈师范学院
学校介绍 黄冈师范学院地处武汉都市圈核心区、人文重镇与全国宜居城市——湖北省黄冈市,是湖北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拥有730万人口的黄冈市第一高等学府。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05年的“黄州府师范学堂”,历经“省立黄冈乡村师范学校”“湖北省立黄冈师范学校”“黄冈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变迁;1999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层次的“黄冈师范学院”;2011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独立开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历经百余年耕耘,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一所涉及经、法、教、文、史、理、工、农、医、管、艺等11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拥有硕士研究生、本科两种办学层次,专业体系较为齐全,设有20个教学学院,开设本科专业70个。学校现有校园面积2012亩,面向全国22个省市招生,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9414人。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两高”发展战略,着力推进“百名博士引进工程”,现有专任教师1191人,其中正高163人,副高409人,博士503人;有国家和省级各类荣誉专家100余人。学校聘请有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重点高校的100余名知名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为兼职教授。2023年,学校黄梅戏文化传承与创新教师团队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近年来,学校还加强台湾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获批“湖北省台湾青年就业示范点”,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学校教学改革和质量工程稳步推进,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9个,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二级认证专业7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教育部定点教改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51项。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43项,省级试点学院1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4个,省级品牌专业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个,省级教学团队12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5个,省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6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5项,省级荆楚卓越计划项目6项,省级一流课程、精品课程等70门,省级教学研究项目134项。 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生在2011至2014年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icm)中连续荣获一等奖、二等奖,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连续10年荣获国家奖(其中连续8年荣获国家一等奖);近年来,学生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田家炳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等重要赛事中摘金夺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006年开始,学校先后与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长江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工程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2012年开始独立培养教育硕士研究生,现有10个教学学院、11个领域面向全国招收教育硕士,现已培养硕士研究生613人,在校研究生797人;有教育硕士导师210人,其中,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教师15人,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教学管理工作者3人,另外聘请行业导师200余人。现建有全国教育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1个,湖北省研究生工作站7个。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先后获得全国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教学技能大赛、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奖项70余项,超过半数的学生获得过省、市级教学技能竞赛奖项。 学校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协同推进,现有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小院”1个,“十四五”湖北省高等学校优势特色学科群3个(含培育学科群1个),湖北省级重点学科和省级重点培育学科5个;湖北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4个,湖北省中科产业技术研究院1个,湖北省校企联合创新中心5个,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1个;湖北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湖北省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湖北省技改咨询诊断服务平台、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平台、湖北省知识产权培训基地各1个;建有李时珍大健康产业研究院、大别山乡村振兴研究院、黄冈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等校内研究机构20多个。 近年来,学校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6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7项,主持教育部、文化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项目110项,湖北省自科基金、社科基金项目340项。科研成果64项、教学成果获43项,省部级及以上(含)奖励107项,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近622项。 学校国际交流广泛,为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理事单位,已与日本、俄罗斯、美国、英国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与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先后聘请300余名外籍专家、学者来校任教、讲学,派出学术骨干310余人次赴国(境)外高校和科研单位研修、合作交流,选派近200名师生赴国外开展国际中文教育;2010年起,学校先后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5项;2018年,与俄罗斯维亚特卡国立大学合作举办“1+3”联合培养本科教育项目;与斯里兰卡萨伯勒格穆沃大学合作建设“孔子课堂”1所。 学校毕业生始终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近年来,每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94%以上,部分学院应届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比例达50%。学校历届毕业生立足本职工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一大批校友成为各条战线上的中坚和骨干。学校教师教育特色鲜明,是教育名师的成长摇篮。全国知名的黄冈中学四任校长及大批骨干教师均是我校毕业生,黄冈县市区80%以上的中学有我校毕业生担任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慕名而来的参观者感慨地说:“黄冈中学和黄冈的基础教育是个谜,谜底就在黄冈师范学院”。 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高校农校对接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校教育新闻宣传金奖单位”“全国本科高校融媒体影响力50强”“全国大中学生体育赛事优秀承办院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中华古诗文吟诵和创作实验高校”“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湖北省文明单位”“湖北省高校党建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湖北省平安校园”“湖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湖北省园林式单位”等荣誉称号。 奋进新时代,启航新征程。当前,全校师生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内涵发展,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全省一流、全国知名”高水平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天津外国语大学
学校介绍 天津外国语大学(简称“天津外大”、“天外”)是一所主要外语语种齐全,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高等学校。学校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中外求索,德业竞进”的校训精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着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历史沿革 1964年,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天津外国语大学应新中国外交事业之需而生,主体前身是1964年成立的秦皇岛外语专科学校,后更名为河北外国语专科学校、天津外国语专科学校。1974年,学校恢复并改名为天津外国语学院,同年招生的有英、日、法、俄、西班牙等语种。1977年恢复高考后,恢复招收全日制本科生。1979年学校开始招收英语和日语专业硕士研究生,198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天津外国语大学。 校区情况 学校现有五大道和滨海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464218.7平方米。五大道校区三个院落分布在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文化旅游区内(马场道、睦南道、郑州道)。滨海校区坐落在滨海新区大港高教生态园区内,湖光映翠,景色秀丽。 学科专业 学校现有58个本科专业。其中,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33(外语语种31个),中文、新闻学等文学类其他专业以及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门类专业25个。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天津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获批国家级和天津市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社会实践一流本科建设课程28门;获批天津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0门,天津市高校课程思政优秀教材4种。 学校拥有全国唯一的“党和国家重要文献对外翻译研究”国家特殊需要博士人才培养项目,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涵盖29个硕士学位培养方向),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涵盖21个培养方向)。拥有5个天津市重点学科、4个天津市特色学科群、1个天津市高校服务产业特色学科群,其中,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是天津市一流建设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是天津市一流培育学科。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具有接收国内高校青年骨干访问学者和一般访问学者资格。 人才培养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万余人,生源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学校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全面推进专业教学与外语教学的深度融合,大力推广辅修、双学位、项目班、“外语 ”与“专业 ”等形式多样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大型国际会议的翻译和外事接待服务,选派优秀学生出国留学研修,不断拓宽学生接受多元文化的渠道,突出具有天外特色的语言训练和复合专业教育。 学校获批2个复合型人才培养天津市教育体制改革项目,其中求索荣誉学院获评天津市教育体制改革示范项目;与天津市委宣传部共建新闻学院,共同培养国际化新闻人才。 学校近5万名优秀校友活跃在外交、外贸、新闻、财经、法律事务、教育等各条战线,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和欢迎。学校已与顺天乡大学、凤凰卫视美洲台建立海外创新创业实习基地。学生在全国多种专业竞赛中屡获佳绩。 师资队伍 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学校涌现出了一批在我国外语界享有盛誉的语言学大师和翻译家,如钟作猷、金隄、朱万清、修刚、王铭玉、林克难等,学术薪火相传,积淀深厚。学校现有教职工千余人,其中专任教师(含外籍教师)七百余人,专任教师中超过60%的教师拥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部分专业达到100%。教师队伍中,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天津市教学团队、天津市教学创新团队17个、天津市级劳模创新工作室1个。8位教师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含副主任委员、分委员会主任委员)。70余人次分别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天津市特聘教授制度人选、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第一层次、天津市教学名师等省部级及以上各类荣誉或称号。学校5个创新团队入选天津市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培养计划,建有天津市外事翻译人才储备基地。 科学研究 学校积极打造国际化科研平台,拥有6个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基地、2个天津市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天津市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部校共建研究基地、1个天津市级研究基地、1个天津市高校社科实验室;围绕重点研究领域,建有4个国际化研究院:翻译与跨文化传播研究院(包括中央文献对外翻译与传播协同创新中心、中央编译局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基地、外国语言文学文化研究中心、语言符号应用传播研究中心、比较文学研究所、欧美文化哲学研究所)、国别和区域研究院[包括朝鲜半岛研究中心(东北亚研究中心)、拉美研究中心、俄罗斯研究中心、乌克兰研究中心、葡萄牙研究中心、法国研究中心]、“一带一路”天津战略研究院、应急外语服务研究院;围绕专项研究领域,建有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外国语大学研究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实验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国际传播外译研究中心、外国国家语言政策与语言文化海外传播(推广)研究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基本形成了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国际化特色科研平台体系。 学校新型智库建设卓有成效,围绕党和国家重要文献翻译研究、翻译与跨文化传播研究、国别与区域研究、“一带一路”研究、应急语言服务研究等领域,打造具有天外特色的核心智库群品牌。学校为“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理事单位、“天津智库联盟”成员单位,2个智库机构获批“天津市高校智库(含培育)”、4个智库机构入选“ctti”来源智库,另建有2个“中国学研究中心”海外智库。 学校重视科研创新,积极为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承担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科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图书出版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多类重要科研项目,一系列高质量研究成果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大批咨政报告被中央和市委市政府领导批示或政府部门重要内参采纳。每年举办或承办十余场重要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和数十场学术论坛。主办有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类重要学术期刊《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综合类文化期刊《世界文化》杂志,学术辑刊《中译外研究》《语言与符号》等。 国际合作 学校坚持走国际化办学之路,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与世界40多个国家的260余所大学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2019年,学校获批与保加利亚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学校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天津市政府奖学金”外国留学生,设有“天津外国语大学来华留学生奖学金”,每年接收来自世界60多个国家的2000余名长短期留学生来校攻读本科、硕士、博士学位或者短期研修。依托与国外高校的良好合作关系和“2 2”、“3 1”、“4 1”等合作办学项目以及联合培养硕士、博士项目、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项目等渠道,每年派遣大批学生到国外学习交流。学校与韩国、葡萄牙、俄罗斯等国高校合作开设9所孔子学院,多所孔子学院被授予“先进孔子学院”荣誉称号,学校曾两次获评全球孔子学院先进中方合作机构。 办学条件 学校现有4个天津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天津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4个天津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设项目;拥有基础实验室64个,总使用面积约为8900平米,其中包含语言实验室42间、计算机实验室13间、同声传译实验室(报告厅)3间和其他基础实验室5间;专业实验室49个,使用面积约为3986平米。学校学习资源丰富,两个校区图书馆馆舍面积2.3万余平方米,藏书687万册(含中文、英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泰语、缅语等多个语种多个学科的电子图书和纸质图书),中外文报刊、杂志8万余种,71个文献类型、语种及学科专业覆盖较为全面的中外文数据库;特色馆藏包括17世纪至20世纪中期出版的中外文文献近2万册,其中中外文古籍、民国文献、西方汉学文献等具有重要历史文物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学校体育设施完善,拥有标准运动场、足球场、网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等体育设施,万余平方米的综合体育馆,建有游泳馆、击剑馆等现代体育场所。 社会服务 多年来,学校不断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积极服务社会,承担了天津市大部分高端会晤、大型国际会议的交替传译、同声传译任务,先后参与和承担完成《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第一、二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党的十九大报告等重要中央文献外译工作,作为第29届北京奥组委的翻译定点服务单位,完成北京奥运会重要文献多语种的翻译工作,荣获“中国翻译事业杰出贡献奖”。学生志愿者出色完成大型展赛会等多种类型志愿服务,荣获中国百个优秀志愿服务集体等40余项荣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天外”志愿服务体系和有影响力的志愿服务品牌。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快速组建覆盖6个语种,百余人的志愿翻译突击队,前往机场、海关、边检、隔离点等抗“疫”一线及外籍人员聚居社区,协助做好翻译沟通、情绪疏导等工作;完成30余万字的抗疫笔译任务;将防疫《入境人员健康提示》录制成28个语种的微视频于天津口岸滚动播放;将抗“疫”经验结集《抗“疫”应急外语服务思考与实践》,在京津冀联防联控、全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贡献了天外力量。志愿翻译突击队受到共青团中央表彰,并荣获2020年天津市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学校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系建设的指示精神,在诸多抗疫实践基础上,进一步积极贡献智慧,10名外语教授联袂提出了建设应急外语服务人才培养基地、应急外语服务人才库、应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四川轻化工大学
学校介绍 四川轻化工大学是四川省人民政府、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是一所集工学、理学、管理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法学、经济学、农学、医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普通全日制高等学校。学校坐落于两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贡市和宜宾市,现有李白河、汇东、宜宾、黄岭四个校区。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教育传统优秀,连续两次获得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是四川省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优先培育单位、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建设院校、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高校、首批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四川省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四川省首批创新改革试点高校、四川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示范科研单位、中国酒业协会授牌与五粮液集团共建的“中国白酒学院”。 历史沿革:学校是一所“三线建设”西迁的本科高校,于1965年响应毛泽东主席号召、经周恩来总理批示,将原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的部分保密专业西迁至四川自贡市,从上海总部抽调精干力量,从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借调部分科研人员,组建华东化工学院西南分院,对外称之为“652”工程。1979年学校更名为四川化工学院,1983年更名为四川轻化工学院,2003年与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自贡高等专科学校、自贡教育学院四校合并组建为四川理工学院,2018年更名为四川轻化工大学。 回眸过去,筚路蓝缕,励精图治,玉汝于成。经过近60年本科和20年研究生教育历程,学校明确了“立足四川、服务西南、面向全国、胸怀世界,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省属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办学定位,提出了建设“创新大学、开放大学、智慧大学、和谐大学”的目标任务,确立了“研学结合、产教融合、特色发展”的发展战略,提出了“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敢于担当、追求卓越,跨越发展”的发展理念,凝练出了“胸怀天下之家国情怀,舍我其谁之使命担当,自强不息之开拓奋进”的“652”精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思想体系。 基础建设:学校环境优美,风景如画,是学生奠基人生梦想、教师实现学术抱负的理想之地。学校占地面积4600余亩,建筑面积175万余平方米,国有资产总值超过百亿元。图书馆面积11万余平方米,读者座位12000余个,纸质文献总量318万余册,电子图书252万余册,学位论文1091万篇,中外数据库209个(含子库)。 师资队伍:学校拥有一支业务精湛、奋发有为、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3500余人,其中校聘教职工2700余人,专任教师2500余人:教授、副教授占比近40%;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比超85%;现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等省部级以上专家100余人次;聘请特聘教授、兼职教授、客座教授1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3人,国家重点人才计划特聘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人。 学科建设:学校现有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拥有化学工艺、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发酵工程等3个四川省重点学科;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3个四川省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建设学科;现有化学工程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36个二级学科及交叉学科;有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药学、法律、教育、音乐、美术与书法、设计、会计、农业13个专业学位类别,涵盖36个专业学位领域。 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了基础宽厚、文理交融、突出应用与创新的办学特色。以省级重点学科发酵工程和省级一流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为核心,形成了优势突出的轻工与食品科学学科群,被业界誉为“中国白酒人才培养的摇篮”“中国白酒高端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以省级重点学科化学工艺和省级一流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为核心,构建起了以化工、环境与安全、材料科学与工程等支撑的化工与材料科学学科群,“有机氟单体及高性能氟聚合物产业化新技术开发”获得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省级重点学科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和省级一流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为核心,构建起了信号与信息处理、人工智能、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等支撑的控制与智能装备学科群,是西南地区自动化仪器仪表、人工智能、智能装备及制造等领域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以管理科学与工程为核心,形成了以工商管理、会计、农林经济管理、区域经济和法律等支撑的管理与经法学科群,是四川省乃至西南地区高素质管理、法律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以教育学和艺术学科为核心,构建起了以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艺术学等支撑的人文与艺术学科群,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彩灯文化产业的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保障。 人才培养:求知在川轻化,成才在川轻化。学校现有24个学院,77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研究生、本科生、留学生近4.3万余人。半个世纪来,学校共培养了24万余名毕业生,涌现出如中科院院士颜德岳、原泸州老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良等一大批在科学界、企业界、教育界成就斐然的杰出校友。 学校现有9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7个省级一流专业,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9个省级“卓越计划”教育培养专业,4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4个省级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0门省级应用型示范课程,3门国家一流课程,43门省级一流课程,13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 学校从严施教,推行本科教学质量“11258”量化指标考核,整体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系统推进中国白酒学院、彩灯学院、盐帮美食学院、氟材料产业学院、应急与安全学院等产业学院建设,打造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适应性强、基础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在校学生参加全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等各类竞赛活动,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3000余项。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得到社会高度认可,是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先进单位。 科学研究:学校科研实力雄厚,成绩斐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艺术基金及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教育部、民政部、司法部、国家语委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2023年科技活动经费达到3.1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81项。 学校拥有国家晨光高性能氟材料创新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全国循环经济工程实验室;酿酒生物技术及应用、人工智能、材料腐蚀与防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3个;矿山尾渣资源化利用、大数据可视分析技术四川省工程实验室2个;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绿色催化、企业信息化与物联网测控技术、精细化工助剂及表面活性剂、桥梁无损检测与工程计算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5个;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川酒发展研究中心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川南发展研究院1个;长江上游地区白酒数智化管理与生态决策优化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1个;彩灯文化与技艺创新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重点实验室1个;民俗灯文化、酒知识四川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2个;川酒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基层司法研究中心四川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四川省旅游科研重点基地1个;四川省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 社会服务:学校始终坚持“研学结合,产教融合,特色发展”战略,立足川南、辐射川渝、面向全国,先后与地方政府、上市企业签订了校地、校企合作协议,在耐腐蚀、耐高温等特种关键材料研制领域解决了一大批行业“卡脖子”难题,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围绕白酒产业构建了“从一粒粮食到一滴美酒”的全链条科技布局,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学校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是四川省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示范先进单位,完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近300余项,创造经济效益达百亿元,有力支撑了地方经济发展。 合作交流:学校秉承开放办学理念,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活动,与世界上20多个国家80余所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累计培养了来自60余个国家近千名的各类留学生,近2000名学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实习、考察或联合培养,每年近百名教师出国(境)学术交流和访学。建有2个语言文化中心。获教育部批准与美国圣弗朗西斯大学联合举办“视觉传达与设计”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 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利用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交汇处的区位优势,积极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高等教育合作,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通过国际学生与国内学生共同参与各类特色产业学院的学习交流与实践,促进了学科和文化的交融,全面提升了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水平。 半世纪风雨,半世纪砥砺,半世纪辉煌。四川轻化工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办人民满意的大学为宗旨,秉持“厚德达理,励志勤工”的校训,全面开启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省属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新征程。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长春工程学院
学校介绍 长春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管理学、理学、艺术学、文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深厚建筑、水利、电力、地质等基础工业行业背景及鲜明办学特色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 学校是吉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应急管理部共建高校,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a类高校,“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cdio工程教育改革”试点高校,“新工科”综合改革类项目实施高校,“欧盟伊拉斯谟计划研究生国际化培养项目”实施高校,“吉林省转型发展示范高校”,吉林省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示范高校(a类)。学校具备高水平运动队招生资格,是首批试办边防军人子女预科班的全国五所大学之一,曾是具有国防生招生资格的全国百所大学之一。 底蕴深厚,行稳致远。学校的办学历史可追溯至建国初期。1951年至1953年,长春土木建筑高级职业学校、长春测量地质技术学校和长春水力发电工程学校先后成立,历经五十载,三校几经易名,隶属关系和办学层次多次变更,主要归属原冶金工业部、水利电力部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等管理。上世纪60年代,长春水力发电工程学校曾升格更名为吉林水利水电学院,举办本科教育。1997年,三校均成为全国示范性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2000年3月,三校合并组建长春工程学院。 两区办学,资源丰富。学校现有湖东和湖西两个校区,占地总面积45.8万㎡,各类校舍总建筑面积46.3万㎡,拥有固定资产总值11.36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98亿元,图书馆拥有中外文纸质图书185万册、电子图书262.98万种。 强化学科,精进专业。学校现有涵盖工学、管理学、理学、艺术学、文学等5个学科门类;16个硕士研究生专业培养方向;6个省特色高水平学科,全部进入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客观评价排名前30%,且全部进入全国校友会排名前50%。设有22个教学机构,49个本科招生专业,其中有9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测绘工程、地质工程、工程造价),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教育部“卓越计划”实施专业,1个国家地方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国家cdio试点专业,13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测绘工程、地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农业水利工程、工程管理、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资源勘查工程),8个省级特色高水平专业,7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1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品牌专业,7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立德树人,精育英才。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研究生、国际学生共1.6万余人。学校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治校方略,面向基础工业行业,服务吉林、辐射全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建筑、水利、电力、地质、机械等基础工业行业培养立德为先、身心两健、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建校以来,已为国家培养了15万余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50%以上就业于大中型国企。涌现出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建(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原总经理、首席科学家)、国家水利部原部长鄂竟平、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王德学、中国文联原副主席段成桂(伯硕)、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原黄金指挥部少将苗树茂等八位省部级领导干部,还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裴向军、“全国劳动模范”柴永征、曹玉兰、“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全国十佳最美地质队员”郭俊华等一大批杰出校友。学校在全国各地建立了39个校友会,同时在俄罗斯、英国、巴基斯坦等国家建立了海外校友会,校友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名师荟萃,学高身正。学校党委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定位,持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按照“高层引领、团队集成、教工一体”的思路,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学校现有教职员工1300余人,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518人,现有全国优秀教师、国家青年托举人才等国家、省部级以上人才称号获得者183人,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等高层次人才13人。60余人被相关科研单位和高校聘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矢志创新,服务社会。学校高度重视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工作,与吉林省政府等有关部门以及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国黄金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等所属100余家大型企业开展跨学科、跨领域深度产学研用合作。建有26个国家及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相关研究方向独具特色,在省内优势明显。承担多项国家自然基金、科技部、世界自然基金会等高水平科研项目。近5年,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及专利奖35项,为企业累计创造经济效益20亿余元。设计研究院、继续教育学院、吉林应急管理学院、bim技术产业学院、吉林省建设发展研究院、人工智能技术研究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应用技术学院发展势头良好,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广泛交流,合作共赢。学校英国西苏格兰大学、俄罗斯南俄国立技术大学、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美国宾州滑石大学、日本武藏浦和日本语学院、德国卡塞尔大学等30余所国外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互派留学生,互派专家、学者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并与英国西苏格兰大学、俄罗斯南俄国立技术大学、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合作举办本科教育项目。学校扎实开展国际学生教育,国际学生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 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学校注重学生的能力提升与身心塑造、道德养成与情怀涵育、价值观培育与科学方法培养,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秉承“明德致远、笃行务实”的校训,传承“重教崇实、和谐创新”的校风,广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支持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近5年,学生在各级各类的创新创业、文体艺术等竞赛活动中,获省级以上奖3100余项,其中,国家级一、二、三等奖720余项。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全国高校优秀网络通讯站”“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吉林省模范集体”“吉林省精神文明标兵单位”“吉林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吉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状”“吉林省五四红旗团委”等数项荣誉。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长春工程学院全体师生将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围绕吉林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及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确定的总体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追求发展新高度、增强发展新动能,以“新工科”建设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化特色为核心、以人才队伍为关键、以重大平台为支撑、以开放办学为路径、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塑造形成高素质队伍、高效率机制、高水平管理、高活力氛围,继续保持为基础工业行业服务的办学特色,为建成国内一流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无锡学院
学校介绍 无锡学院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由江苏省人民政府管理、无锡市人民政府举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支持办学的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其前身为创建于2002年5月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秉承“开放发展、协同发展、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构建了无锡学院、无锡研究生院、大学科技园“三位一体”的办学体系。 学校位于无锡市锡山大道333号,毗邻锡东新城核心区、无锡高铁东站、苏南硕放国际机场,地理位置优越,风景优美。校园占地面积1100余亩,建筑总面积33.5万平方米,是一所现代化的智慧校园、生态校园、人文校园和低碳校园。学校现有在校本科生1万余人、留学生近300人,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700余人。 学校契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有物联网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轨道交通学院、大气与遥感学院、环境工程学院、理学院、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人文法政学院、传媒与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体育部等14个教学单位,6个硕士点(与南信大联合培养),42个本科专业,覆盖理、工、文、管、经、法、艺等七大学科门类。物联网工程、电子信息工程2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管理科学与工程等4个学科入选江苏省“十四五”重点学科;信息与计算科学、自动化、金融工程等11个专业入选江苏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现有专任教师677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比43%,博士化率达64%。专任教师中有国家级特聘专家、省特聘教授、省“333”高层次人才、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省双创博士等高层次人才60多人次。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荣获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等9门,省级重点教材14部。学生在挑战杯、“互联网 ”等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创业及学科竞赛中获奖800余项。学校学生会是全国学联第二十七届主席团成员单位(江苏两所高校之一)。近年来,本科生高质量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考研升学率稳居同类院校前列,众多优秀学子被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伦敦国王学院、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等国外著名高校录取。学校已培养毕业生4万余人,一大批学生考取国家公务员,或被世界500强企业、大型国企、事业单位录用,毕业生质量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涌现出大批优秀校友。 学校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建有百余个实习实训基地,与80余家大型企事业单位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建有车联网产业学院、集成电路产业学院、数字经济产业学院、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华为ict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实训基地、金匮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等10余个产教融合实体。其中,金匮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为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点;江苏省网络空间安全实训基地已建成江苏省首家、国内地级市第一家集教学培训、应急演练、科普宣传为一体的综合性、示范性、应用性的网络空间安全实训基地。 学校注重科学研究,近年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及横向课题等科研项目500余项;发表高质量科研论文1000余篇;荣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项;拥有省物联网设备超融合应用与安全工程研究中心、省集成电路可靠性技术及检测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中国气象局生态系统碳源汇重点开放实验室等5个省级科研创新平台。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获批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江苏省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与美国富特海斯州立大学、加拿大阿尔格玛大学、德国斯泰恩拜斯大学、俄罗斯沃罗涅日国立林业技术大学、英国西英格兰大学、韩国又松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境外20余所高校建立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合作关系。 立足新发展阶段,学校将聚焦特色鲜明一流创新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进一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建成人民满意的无锡大学开拓奋进!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安徽科技学院
学校介绍 安徽科技学院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本科院校。学校起始于1950年的皖北高级农林学校,1965年开始举办本科教育。历经安徽凤阳农业专科学校、安徽农学院凤阳分院、皖北农学院、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安徽技术师范学院等变迁,2005年更名为安徽科技学院,2012年开始独立培养研究生,2021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73年栉风沐雨、披荆斩棘,一代代安科人薪火相传、砥砺奋进,学校事业长足发展。在校全日制本科生、硕士研究生2.1万人,累计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12万余名优秀毕业生。 学校秉承“明德、致知、笃行、创新”的校训,弘扬“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安科精神,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文化名校、依法治校”五大战略,形成了以农科为特色、农工管为主体,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应用性学科专业体系,成为一所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先后获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项目实施高校、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国家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项目建设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优秀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安徽省文明单位、安徽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安徽省首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安徽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 学校占地面积2000余亩,现有凤阳校区和蚌埠龙湖校区。凤阳校区位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明朝中都古城,校园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环境幽美;龙湖校区位于蚌埠大学城,毗邻蚌埠大学科技园、高铁车站、龙子湖风景区。现有5个基础实验教学中心、27个专业实验教学中心(室)和7个学科平台。拥有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37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13个,省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1个,省级双创实践教学中心1个。馆藏纸质图书152万余册,电子图书134万余册。 学校现有14个二级学院,50个本科招生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特色专业2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4个、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3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3项、一等奖11项。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承担国家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5项。拥有省级重点学科6个、省级高峰培育学科3个、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一流(品牌)专业3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6个、特色专业11个。农学、动物医学、动物科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机器人工程、应用化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环境工程、风景园林、财务管理、工商管理等14个专业纳入本科一批次招生,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国家紧缺专业纳入提前批次招生。 学校现有教职工近1400人,其中具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教师4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近390人。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师1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6人,享受国务院及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安徽省技术领军人才3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19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15个,省级教学名师29人,省级教坛新秀48人。 学校大力推进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近五年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30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600项。出版学术著作90余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100余篇,获市厅级以上科研奖励8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授权专利230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近600件,连续多年稳居省内高校前十强。与地方政府、相关企业开展校企、校地产学研合作项目1400余项。学校大力实施“国(境)外合作办学工程”,精心组织优秀大学生留学游学计划,开展农业专业硕士学位留学生教育,先后与美国、韩国、英国、俄罗斯和台湾地区等26所高校建立交流与合作关系。 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敬业奉献、修德育人、治学严谨、精益求精”的良好教风和“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刻苦钻研、团结协作”的优良学风。学生在互联网 、挑战杯等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国家级奖项206项、省级奖项1343项。学生考研率一直保持较高比例,部分专业考取率达60%,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迈向新的历史征程,新一代安科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认真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坚持立德树人,深化内涵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把学校早日建成现代化全国一流应用型大学。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金陵科技学院
学校介绍 金陵科技学院坐落于六朝古都南京,是一所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任务的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教育部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单位、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创始单位、长三角地区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主席单位。2021年获批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前身是1980年成立的新中国第一所全日制城市职业大学——金陵职业大学和1958年成立、1984年复建的南京市农业专科学校。2002年6月经教育部和省市政府批准,两校合并筹建金陵科技学院,2005年3月正式成立。 学校现有江宁、幕府、白下三个校区,主校区位于江宁大学城。学校占地总面积101.64万平方米,校舍总面积65.7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28.72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5.74亿元。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0000余人、硕士研究生60余人。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商学院、人文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智能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软件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网络与通信工程学院、网络安全学院、艺术学院、动漫学院、园艺园林学院、动物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材料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理学院、体育部等20个二级学院(部)。现有电子信息、土木水利、会计等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开设涉及经济学、文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理学等七大学科门类的66个本科专业,城乡规划学、软件工程、园艺学、工商管理、设计学为“省重点学科”,应用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15个学科为“市重点学科”(含2个培育学科)。会计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软件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会计学、旅游管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动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设计等8个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动物医学、古典文献学等23个专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软件工程、动画、会计学、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等4个专业为省级品牌一期工程专业,机械类、土木类、工商管理类、设计学类等4个专业类为省级重点专业类,会计学、服装设计与工程、动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4个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通信工程、软件工程为省级卓越工程师(软件类)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学为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建设点。会计学、旅游管理、软件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动画、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等6个专业为省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建设点培育点。14门课程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36门课程被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课程获批省级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现有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个,省级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级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2个,省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个,省级重点产业学院建设点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实践教育中心4个(含建设点)。 学校不断加强人才队伍的内培外引,努力构建一支“双师双能型”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近130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58人,双聘院士1人,聘请了国内外6位院士(一级教授)为学校荣誉(名誉)教授,“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1人,另有一批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双创计划”人才、南京市中青年拔尖人才、南京市“紫金人才计划”、南京市劳模等优秀人才。 学校秉承“厚德兴业”校训,坚持“需求导向,能力为本,知行合一,重在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用得好、站得住、有作为、受欢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网络化课程建设一直领跑全国同类院校,其中6门课程获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72门慕课在“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线,71门在线课程在全国地方高校uooc(优课)联盟上线。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2项。学校大力扶持师生创业实践,国家级众创空间“金科创客汇”入驻孵化了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省民营科技企业。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左右,累计为社会输送了13.4万余名应用型人才,毕业生深受社会及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大批毕业生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 学校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以坚持发展科技为第一要务,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载体,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前瞻性新技术研发,以专利申请和成果转化为重点,全力提升科技研发和服务能力。近三年获得授权专利近1000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各类纵横向项目2400余项,30余项科技成果获得省市级科技进步奖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学校积极主动与政府、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开展政产学研合作,建设有江苏省数字技术与产业经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等市级以上产学研合作科技平台76个,一批科技成果实现了产业化,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科教服务、知识产权培训等社会服务工作的品牌效应不断增强。学校荣获“江苏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先进单位”“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合作奖”等奖项,成立20余年的农科教讲师团荣获全国“特别受百姓喜爱的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学校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通过积极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国际科研协同创新,开拓全球化办学视野,搭建国际人才培养平台,提升国际合作办学能力,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自1995年起,先后与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法国、荷兰、美国、英国、瑞士、爱尔兰、俄罗斯、泰国、韩国等国家以及我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高校开展了教育合作与交流。学校现有教育部批准的中美园艺(生物技术)、中澳软件工程、中英通信工程、中英土木工程等4个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校获评“江苏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先进单位”,并先后获批省教育厅“十四五”高校教育对外开放质量提升工程项目、“江苏省外国专家工作室”、国家外国专家项目“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等。 近年来,学校荣获了“全国模范职工之家”“江苏省文明校园”“江苏省和谐校园”“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高质量平安校园建设高校”“江苏省书香校园建设示范点”“南京市文明单位”“建设新南京有功单位”“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状”“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市级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当前,学校紧扣“两全”主题(全心育人育才、全力服务南京),坚持“两建”目标(高质量建设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高水平建设新兴应用型大学),深化“两化”战略(南京化体系战略、网络化体系战略),不断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奋力谱写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新兴应用型大学建设新篇章。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岭南师范学院
学校介绍 岭南师范学院是一所具有百年师范教育历史的广东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坐落在中国大陆最南端的美丽港城湛江市。学校前身可追溯到1636年(明朝崇祯九年)始建于雷州府城的雷阳书院,1903年改为雷阳中学堂,1904年开设简易师范科,是为我校师范教育之始,后历雷州中学校、广东省立第十中学,1935年成立广东省立雷州师范学校,1954年迁入现址,1978年升格为雷州师范专科学校,1991年改为湛江师范学院,2014年更名为岭南师范学院。 历史悠久,屡获殊荣。在百余年的师范教育历程中,学校肩负兴学育人的办学使命,坚持“师范性、教学型,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形成了“强师范、厚理工、兴商科”办学思路,培养了大批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应用人才,为粤西地区乃至广东省的教育文化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2000年,学校是全国第一所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师范院校,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2010年被列为广东省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2016年列入广东首批普通本科转型试点高校、省市共建高校和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2017年被推选为广东省特殊教育教师发展联盟理事长单位,2018年列入广东省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建设高校,2023年发起成立全国海岛教育发展与乡村振兴联盟,成为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湛江)(简称“湛江湾实验室”)共建单位。学校先后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内部审计先进集体”“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校”“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校”“广东省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和“广东省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 师资队伍结构良好。现有教职员工25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600多名,博士近600名,双师双能型教师810名。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150人入选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136人被聘为兄弟院校硕士和博士生导师,近100人获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和南粤优秀教师等称号;48人被遴选为广东省“扬帆计划”人才;9人被遴选为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30人被评为省级“强师工程”资助对象。聘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 学科专业体系完备。设有32个二级学院(含挂靠)。建有省级重点学科6个(教育学、化学、课程与教学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汉语言文字学、材料物理与化学)、省“冲补强”重点建设学科3个(教育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省重点学科经考核获“优秀”等次。现有本科专业76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师范专业涵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形成了门类齐全、培养培训一体化的完备的教师教育体系。5个专业(汉语言文学、化学、小学教育、体育教育、物理学)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1个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过ieet工程与科技教育认证。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汉语言文学和化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特色(重点)专业1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学校面向31个省区招生,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28000多人。 科学研究成效显著。建有广东省特殊儿童发展与教育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科研平台35个以及湛江市科研平台9个。设有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红树林研究院、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中心、岭南文化研究院、中白哲学文化研究中心等校内研究院(中心)9个,其他校级研究所等平台84个。近五年来,获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11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8项,省部级项目309项;2020年获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4项,位列全国第65位;2021年获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1项;2023年获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8项,位列全国121位。获授权专利近820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50余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及全国行业学位协会奖励20余项。 办学资源丰富。校园占地面积2580亩(包括寸金校区、湖光校区和椹川校区等3个校区),建筑面积近7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3亿元。图书馆拥有纸质藏书340多万册,中外文纸质现期刊600多种,各类电子文献数据库62个,电子图书340万册,电子期刊4万余种、140万册。获批“广东省创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获批工信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1个(智能电气专精特新产业学院)、省级产业学院5个(智能电气现代产业学院、预制菜产业学院、教育数字化产业学院、丰学数字经管与智慧供应链现代产业学院、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建有国家级基地2个(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全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省级师培基地4个和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1个。 人才培养质量优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适应国家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广东省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培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丰厚的人文、科学与艺术素养,厚实的学科专业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近年来,学生在“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以及学术科技、师范生技能、体育竞技、外语口语、艺术表演和社会实践等竞赛活动中屡获殊荣。2019年,4名校友分别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毕业生考研录取率10%左右,位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毕业生扎根粤西,挺进珠三角,深入京、津、沪、宁、疆、藏等地就业,被国内主流媒体誉为“粤西过江龙”和“援藏良驹”。 对外合作交流广泛。1998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已培养培训长短期留学生1000余人。同美国、英国、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近130所境外高校、教育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学术交流、专业合作、教育培训、教师互聘和学生跨文化学习交流活动。与爱尔兰大西洋理工大学合作举办烹饪与营养教育本科专业;与亚洲潜水联合会合作举办“亚洲潜水学院”;与白俄罗斯国立体育大学合作举办以中国武术和体育康复保健为特色的孔子课堂,被评为全球“先进孔子课堂”并升格为“孔子学院”;与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哲学研究院联合成立“中白哲学-文化研究中心”;加入中泰高等教育合作联盟、中国—白俄罗斯大学联盟、中爱中外合作办学联盟、粤港澳大湾区孔子学院合作大学联盟和粤港澳高校联盟。与全国工商联水产业商会等合作举办“水产国际商务学院”;与广东东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东岛清洁能源材料产业学院”;与紫光集团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广东伟泽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成立“智慧教育产业学院”。充分发挥在人才培养、科技研究、智力支持等方面的优势,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业、科研机构、驻地部队等紧密协同,在教育、科技、经济、文化、法律与政策研究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积极拓展办学资源,不断提升学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进程中,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建设教育强国、教育强省战略部署,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以提高办学质量为核心,大力推进新师范、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建设,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早日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作出应有贡献。 学校现任党委书记兰艳泽、校长阳爱民。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