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师范学院怎么样,好不好-z6尊龙平台

关注
去评论
平均薪资:0.0
评论数:
漂流蛙评分
1星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canvas,请升级你的浏览器。
0
5星
很差
不满意
刚及格
满意
爆赞
学校简介
学校介绍 洛阳师范学院是一所省属普通高等本科院校,位于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丝路起点——洛阳。学校地处伊水之滨,万安山下,东汉太学便发端于此。南望二程故里,传颂着程门立雪、鲁台望道的佳话;西望关林和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绽放着世界文化遗产...
尊龙凯时手机版官网地址
官方电话
招生电话:0379-68618104
学校性质:民办/公办
公办
办学层次(本科/大专)
普通本科
学校排名
346名 软科综合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热门公司
井冈山大学
学校介绍 井冈山大学位于中国革命摇篮井冈山所在地、素有“江南望郡”“文章节义之邦”美誉的江西省吉安市。学校现有青原、吉福、长岗3个校区,校园面积2458.7亩,校舍建筑面积73.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总值4.2余亿元,图书馆藏书214万余册。学校设15个教学学院(部)和3个管理型学院;有“三级甲等”直属附属医院1所、非直属附属医院5所。现有普通本科招生专业50个,职教本科招生专业3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面向31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港澳台地区招生,其中13个专业列入一本批次招生。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25000余人,各类成人教育学生1万余人。学校在江西省2022年度综合考核工作中取得了应用型高校综合考核第一名并位列第一等次的成绩。 办学历史 学校创办于1958年,历经撤并和数易校名、于2007年恢复更名为井冈山大学。学校是江西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重点支持建设高校、科技部与江西省人民政府会商支持建设高校、同济大学对口支援高校。学校2011年开始举办研究生教育、2021年学校正式获批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是一所融研究生教育、普通本科教育、留学生教育和成人教育于一体的全日制综合性大学。 办学思想 学校坚持以井冈山精神办学育人,努力培养“信念坚定、忠诚担当、勇于胜利、能堪大任”的井冈特质时代新人。学校坚持立足井冈、服务江西、面向全国,秉承“振兴革命老区、服务地方发展”办学宗旨,明确“升层次、调结构、补短板、强特色、重治理、提质量”发展路径,秉持“广学坚守、勤思敏行”的校训,形成了“红、绿、古、金”的特色校园文化。学校“紧扣一条主线、坚持两个融入、打造四张名片、实现八大进位”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思路,推进各项事业进位赶超。致力于打造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科技智力支撑高地,应用转型发展和治理现代化的创新高地,弘扬井冈山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智库高地,努力建设“区域有贡献、省内有影响、全国有特色”的区域高水平应用研究型综合性大学,打造全国著名红色大学。 学科专业 学校坚持学科引领,对标“双一流”建设要求,强化基础研究和社会服务,全力推进“10 15”省级立项规划硕士学位点建设工程,大力实施“学科建设争创一流”攻坚行动计划,打造高峰学科、高原学科、成长学科三类学科布局,着力构建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2 3 6 9 n”学科架构体系。聚焦江西产业链现代化“1269”行动计划和吉安“1 4”主导产业体系,坚持特色发展,着力打造红、绿、古、金四大特色学科群,重点推动省级一流学科建设,不断提升学科创新力、引领力、支撑力,促进学科链、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生物学等两个江西省“十四五”一流学科;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社会工作、生物与医药两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人才培养 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本为本,深化本科教育综合改革,夯实本科教育教学基础,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成效显著。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首届国家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四新”研究与实践项目4项、国家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3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6个、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4星级专业8个、教育部师范类和医学类专业认证专业4个。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7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6门、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示范研究中心1个、省级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1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学校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构建了“井冈山精神 学、研、训、赛”人才培养模式,有力推动了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搭建了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1个、工信部生物医药“专精特新”产业学院1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园1个,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供了平台支持。学校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80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00个;自2020年以来,学生参加“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各类学科与技能竞赛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2700多项,其中国家级奖项920多项;在2021年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赛中,我校“百年好合——百合照亮乡村振兴路”项目获得“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金奖。学校获批省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1958年建校以来,学校共为社会培养了20多万名优秀人才,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科学研究 学校设有各级各类科研平台92个,其中: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1个,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旅游局重点研究基地1个,等等;学校另有内设科研平台36个。2015年以来,学校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大专项等四大类国家级科研项目21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92项,江西省学科学术带头人培养计划4项,教师发表学术论文380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7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230余部。 92个 各级各类科研平台 36个 内设科研平台 214项 四大类国家级科研项目 800 项 获批知识产权成果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工162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279人(教授135人,副教授422人),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职工1059人,其中博士学位教师359人。现有二级教授16人。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省“双千计划”39人(含柔性引进)、赣鄱英才555工程4人、江西省教学名师6人、江西省金牌教师(教学名师)9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27人、入选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5人、井冈学者特聘教授2人、青年井冈学者奖励计划3人、江西省高层次高技能领军人才培养工程2人、江西省文化名家暨“四一个批”青年英才2人。先后聘请了中科院院士肖伟、欧阳自远等50余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客座或荣誉教授。 党建思政 学校坚持党建引领,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获批江西省高校党建工作重大创新基地、江西省高校首批红色基因传承示范校、江西省劳动教育特色示范学校。现有“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3个。学校积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搭建了井冈山精神博物馆、红色励志班、“映山红”青年学院、国学院、“红医联盟”等多个思政育人平台,打造了“两场、两馆、六园”,努力将井冈山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办学育人优势,转化为教育教学优势,转化为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力争在弘扬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上走在全国高校前列。2021年,我校专家主编的《红色文化》(高中版)教材荣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基础教育类一等奖;学校与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同济大学联合创编的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连续16年在国内演出260多场,与学校组织的“井冈山的红色传说”采风活动均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连续九年受邀在中央电视台参加“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校园文艺汇演活动。学校2000余名师生参与2019年央视春晚井冈山分会场演出,荣获“2019年央视春晚井冈山分会场排演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展现了井大学子风貌,让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合作交流 持续深化同济大学与我校对口支援合作,围绕“四点一线一面”战略布局,深入落实“对口支援四个显著提升”,开展师资培训、干部培养,至今已举办13届“同济学术周”活动;与同济大学、厦门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6所国内著名高校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并开展本科生联合培养。学校与美英俄韩日德等20个国家(地区)51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与印度曼格拉姆大学共建首个汉语教学中心,江西省教育厅批准设立了印度研究中心(筹)、井冈山大学印度研究所。 服务社会 学校建设纳入了科技部和江西省《部省合作2021-2022年工作要点》;江西省发改委印发的《“十四五”时期江西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明确将支持学校发展纳入“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和“教育强国推进工程”计划。深化校地校企合作,与吉安市人民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与12个县(市、区)政府签订了合作协议;推动产教融合,成立了“数字经济”等3个现代产业学院,获批了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与数十家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国内著名高校和地方党政单位在学校建立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或研修基地50余个,“映山红培训学院”为全国各地党政机关、高校举办培训班600余期,培训学员2.8万余名。选派多批次高学历科技特派员助力富民强县工程建设,探索出“高校—科技园—企业”的科技服务地方模式,服务成效得到了赵乐际、胡春华等中央领导同志肯定;“十三五”以来,集中优势力量帮扶贫困村开展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为地方脱贫和乡材振兴作出应有贡献。井冈山大学入选“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获批“江西省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合作共建了省级井冈山大学科技园以及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院,促进科研成果市场化、产业化。陆续成立了深圳、上海、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重庆文理学院
学校介绍 重庆文理学院是重庆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其前身重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渝州教育学院分别创办于1976年和1972年;2001年5月,两校合并组建为渝西学院;2005年4月,更名为重庆文理学院。 学校坐落在重庆市永川区,有红河、星湖两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767亩,校舍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馆藏图书294.5万册(含电子图书),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8亿元。学校现有正高级职称人员180余人、副高级职称人员近40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70余人,兼职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160余人;外籍教师(专家)20余人,外聘专家300余人;来自全国20多个省(区、市)的全日制本科在校生2.3万余人;来自俄罗斯、意大利、马来西亚等国留学生近100人;与市内外40余所高校合作开展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研究生累计600余名。2021年学校正式获批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获批机械硕士、材料与化工硕士、农业硕士等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校现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科技部科技创新创业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人选1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全国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5人;重庆英才•优秀科学家、重庆英才•名家名师、重庆英才•创新领军人才、重庆英才•重庆市青年拔尖人才、重庆市首席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重庆市“百人计划”人选、重庆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重庆市科技创业领军人才、重庆市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重庆市高校“巴渝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青年学者、重庆市技能大师工作室技能专家等省(市)级人才75人;建有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1个、重庆市创新团队(群体)9个、重庆市创新创业团队7个、重庆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 学校现设有19个二级学院,开设66个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教育学、农学、法学、经济学、历史学10个学科门类,拥有市级重点学科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农林卓越计划项目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国家一流课程2门,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双万计划”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业评估(认证)专业1个,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专业6个,2个专业获批教育部中外合作本科教育项目,市级特色学科专业群2个,市级特色专业10个,市级大数据智能类特色专业1个,市级教学团队8个,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18个,市级精品类课程29门,市级一流课程(在线开放课程)77门。 学校围绕“建设应用型学科,开展应用型研究,培养应用型人才,创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办学定位,进行了一系列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体系在当代高校的构建与实践”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高校三标一体教育质量模型的探索与实践”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新时期我国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走向”获教育部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研究成果二等奖,“以适合教育理念为引领的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6个 ”实践”获得重庆市教学成果特等奖,“师范新升本院校的转型发展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实用技能型卓越园林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获得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卓越教师“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入选“全国教师队伍建设优秀工作案例”,受到教育部点名表扬。累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项、国家级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54项,市级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成果奖4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09项,市级及以上质量工程项目50余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43项。 学校是全市6所高水平新工科建设高校(培育)之一,与重庆高新区、永川区、九龙坡区、荣昌区、璧山区、铜梁区、大足区,四川省内江市、宜宾市等建立了校地战略联盟,与百度、华为、腾讯、中软国际、东软国际等知名企业携手合作,着力共建中软智能工程学院、东软智能硬件学院、达瓦虚拟现实研究院等一批产业学院,共建20余个校企合作实验班。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光电材料与技术现代产业学院获批重庆市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含培育),人工智能学院获批重庆市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学校与阿里云、重庆京东方有限责任公司、重庆交建集团、永川大数据产业园等300余家行业企业或园区签订合作协议,共建集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基地。 学校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技能过硬、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强,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肯定和欢迎。2012-2013年度,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2014年获批重庆市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成为首批重庆市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2016年,学校荣获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称号。2017年,学校获批重庆市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训练基地。2018年,学校百川兴邦众创空间成功获批国家备案众创空间。2021年,学校获批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2022年,学校男篮打入第24届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八强,创该赛事重庆市高校最好成绩。 学校紧密结合重庆市产业发展需求,聚焦新材料、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化工制药、现代农业、生态环境等领域,重点打造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创新靶向药物国际研究院、特色植物研究院、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研究院等新型研究院所。目前,学校拥有“微纳米光电材料与器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创新靶向药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拥有特色植物产业重庆市“2011协同创新中心”、环境材料与修复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26个市级科研平台。近5年,学校科研项目持续增长,累计获得国家级项目80余项;累计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50项,获得省级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获得授权专利900余项。发表核心期刊以上学术论文数量大幅增加,高水平学术论文达到1800余篇,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nature》《cell》发表重要研究成果,发表在《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的研究论文进入农业科学领域esi全球1%行列。学校利用国家级众创空间及国家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pde5抗抑制剂国际一类新药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和美国fda临床批文,并以3000万元成功转化;纳米银线系列专利、脱毒生姜连作技术、猕猴桃良种脱毒工厂育苗技术等一批新技术成果正在进行转化和推广应用;抗癌新药pz-1片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一类药物临床试验批件。主办有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重庆高教研究》和《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重庆高教研究》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目录(2021—2022)、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2020)、wajci世界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指数统计源期刊、jst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来源期刊。2022年,学校材料科学(materials science)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美国、俄罗斯、意大利、马来西亚等国30多所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先后开展了师生交流、合作办学、合作科研、来华留学等项目。目前,重点与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威尔明顿分校、俄罗斯克麦罗沃州内库兹巴斯国立技术大学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托木斯克国立大学等高校开展“2 2”本科生和硕士联合培养项目,与意大利、马来西亚、泰国等高校举办各类合作交流项目。“中俄科教合作交流平台”获批重庆市国际化特色项目立项。近年来,学校每年有40余名学生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出国留学资助。 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5年,“重庆文理新药创新团队”凭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ed和肺动脉高压一类新药开发”项目代表重庆夺得了第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生物医药行业总决赛第一名;新型环保材料创新团队获得2015年度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2016年,大尺寸柔性触控项目荣获首届全国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创新赛)第一名;柔性触控团队、3d喷墨印刷电子团队分别获得第五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电子信息行业全国总决赛、先进制造行业全国总决赛第三名。2017年,柔性触摸显示项目荣获首届中国意大利创新创业大赛第二名。2018年,环重庆文理学院创新生态圈为重庆市首批6所环高校创新生态圈之一。2021年,获得全国首届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项;2021-2022年,连续2年获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2022年,学校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 学校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首批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校、全国教育网络示范单位、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全国校园文化先进单位、全国第一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重庆市第一批智慧校园建设示范校、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状、重庆市园林式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全方位改革、多角度创新、超常规发展的模式被新华社、《中国青年报》等媒体誉为“文理现象”,《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专题报道了我校转型发展成绩。 历经4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浙江万里学院
学校介绍 浙江万里学院是一所具有74年办学历史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经历过浙江农业大学宁波分校、浙江农村技术师范专科学校等办学阶段。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公办高校实行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新型高校,被教育专家誉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范例性实践”。 2004年,与英国诺丁汉大学联合创办了全国第一所中外合作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2005年,以优良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1年,获批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单位,并成为试点单位联盟理事长单位;2015年,成为“浙江省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学校”;2017年,成为“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8年,在德国汉堡设立浙江万里学院海外校区;2021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22年,“升格大学”纳入浙江省“十四五”高等学校设置规划、学校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地处宁波,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设钱湖、回龙、宁海、高新、海外等校区。校园风景优美,教学设施完善,获省级“文明校园”“平安校园”“绿色学校”“治安安全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创新办学24年来,学校已经成为一所文、经、管、法、艺、理、工、农、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大学。现有商学院、物流与电子商务学院、法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外语学院、设计艺术与建筑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大数据与软件工程学院、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中德设计与传播学院、华美生命健康学院、国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3个二级学院,56个招生专业,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2万多名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 学校现有教职工1500余名,拥有高级职称教师近600名,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双聘)、俄罗斯国家工程院和自然科学院两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国务院特贴专家、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顶尖、特优人才;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农业部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团队;涌现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等先进典型。 学校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国家特色专业4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34门。建有省一流学科6个(a类1个),市重点学科8个。专业水平建设连续2年蝉联校友会浙江省应用型高校第一、全国第六。建有全国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线(示范)课程3门,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4个;近3年浙江省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合格率均为100%。近5年,在学科优势领域产生了一批原创性成果,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nature》上发表论文4篇,3项科技创新成果入选浙江创新馆,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33项。 学校拥有16个行业特色学院,其中省级现代产业学院3个、市级5个。学校为全国跨境电商专业人才培养示范高校,获首批高校数字媒体产教融合创新应用示范基地。拥有全国首家“高校创业指导师培训基地”,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创业教育联盟首届理事单位”“教育部首批创业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浙江省创业型大学试点高校”。中国公办大学创新创业竞争力排行榜500强榜单中连续4年位居前50位。 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学研产相结合,与政府、企业、行业和科研院所建立紧密合作关系,聚焦生物种业、智慧数字产业、新能源和乡村振兴等领域,建有碳中和研究院、海洋生物种业研究院、数字产业研究院、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乡村振兴研究院、对口协作和反贫困研究院,走出了一条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融合、产科教协同发展的创新之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能力不断提升。 学校注重对外交流合作,营造浓厚国际化氛围。近两年,学校国际化竞争力均位列“中国公办大学国际化竞争力排行榜”第37位。学校与美国、英国、日本等30余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80余所院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开辟交换生、海外学习、2 2双学位、本硕连读等各种类型的学生国际交流学习项目。每年近500名学生分赴合作院校进行学习交流。2023年,经教育部批准与德国品牌应用科学大学合作设立 “浙江万里学院德国品牌应用科学大学联合学院”,采用“4 0”培养模式,颁发中德两校双学位。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应用型的办学定位、服务型的办学追求、创业型的办学特色、国际化的办学特征,恪守“以生为本、以师立校、面向市场、国际接轨”的办学理念,弘扬“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尽100%的努力”的万里精神和“自强不息、恒志笃行”的校训传统,充分发挥体制机制的创新优势,以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为目标,着力形成以产科教融合、校政企协同、国际化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四轮驱动”的办学格局。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学校介绍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素有“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美誉,是湖湘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国现代师范教育的摇篮之一,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策源地之一,更是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地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源地之一。学校前身为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栻于公元1161年创办的长沙城南书院,1903年始立为湖南师范馆,举办现代师范教育,1912年更名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1949年改名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2008年升格为本科,2018年批准为湖南省立项建设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9年列为湖南省本科第一批招生高校,2021年教育部设立专项计划支持我校与湖南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高校、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承担单位。 学校现有城南书院、东方红和黄花三个校区,现有在校生2.2万余人,设有15个教学科研学院、2所产业学院、2所附属小学。现有教职工近1600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500余人,博士近600人,拥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等60余人,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 学校红色文化积淀深厚,教师教育特色鲜明。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此求学、工作八个春秋,并在此从事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等一系列革命活动,实现了由青年学生到职业革命家的转变、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到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此外,还培养了何叔衡、蔡和森、李维汉、任弼时、张国基等一批国家栋梁,涌现了段德昌、刘畴西、袁国平、郭亮等280余名革命烈士。历史上汇聚了徐特立、杨昌济、谢觉哉、李达、易培基、周谷城、田汉、黎锦熙、杨树达、辛树帜等一批教育名师大家,涌现了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张百熙、陈天华、黄兴等湖湘英才。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十分关心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毛泽东称赞“一师是个好学校”,亲笔题写了“第一师范”校名,并题词“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作为校训。徐特立题词“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作为校风。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栗战书、赵乐际等来校视察。 学校形成了以教师教育为特色,以电子信息等相关学科为支撑,多学科交叉融合,教、文、理、工、经、管、法、艺等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拥有5个湖南省应用特色学科,获批省级科技创新团队4个,建成省级平台33个。近五年,立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20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科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国家级项目近100项;获省级及以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成果奖励19项,系列有代表性的智库成果为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 学校现有38个本科专业,小学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技术学、汉语言文学、市场营销、音乐学等7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2项。学校坚持开展产学研合作,区域服务优势突出,与长沙市、湘江新区、益阳市、广东肇庆等地方政府开展了产学研合作,与中联重科、三一重工、风华高科等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建校以来,共培养了12万余名优秀教师和其他各类人才,成为全省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奥地利、俄罗斯、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22所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北京师范大学、湖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湘潭大学等国内院校开展合作共建。 新时代,新师范,新使命。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提出了“一四”发展战略:力争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的师范大学,全面推进“红色一师、品质一师、活力一师、幸福一师”建设。在新的起点上,学校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主动对接“强师计划”,全面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为服务“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建设现代化新湖南作出更大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陕西理工大学
学校介绍 陕西理工大学坐落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汉中,是全国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1958年,为解决陕南基础教育师资和其他急需人才,汉中大学成立,1978年更名为汉中师范学院;1965年,适应三线建设战略需要,北京大学汉中分校在汉中设立,1978年北大分校撤离后,在原址建立陕西工学院;2001年,汉中师范学院与陕西工学院合并组建陕西理工学院,2006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6年,经教育部批准,陕西理工学院更名为陕西理工大学。2019年学校在陕西省内实现一批次本科招生。 学校现有南北两个校区,校园总面积128.23万平方米,校舍建设总面积68.39万平方米。现设有15个学院和1个教学实验实训中心,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设有60个本科专业,共有全日制在校生2.3万余人。 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建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物理学、汉语言文学等8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经济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思想政治教育等1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6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名牌专业,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创新创业学院,1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17个省级教学团队,16名省级教学名师,1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校以来,学校秉承“明德、砺志、博学、笃行”的校训,赓续“艰苦奋斗、忠诚奉献、求真尚实、博望致远”的大学精神,致力培养具有“为人诚实、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勇于创新”特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累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15万余名毕业生,绝大多数已成为所在领域、行业或部门的优秀人才和业务骨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持续强化学科特色建设。学校及生物学被列为陕西省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拥有生物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中国语言文学等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教育、会计、生物与医药等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省级一流学科,5个省级一流培育学科。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围绕秦巴自然资源、工业应用技术、汉水流域文化三大特色领域,突出资源保护类学科专业,做优装备制造类学科专业,做强文化产业类学科专业,在秦巴山区自然资源研究与开发利用、工业应用技术开发研究、汉水流域文化史及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形成鲜明特色。 学校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积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建有秦巴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省部共建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矿渣综合利用环保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等35个国家级、省部级研究中心和服务平台。近5年,高层次获奖、高水平论文数量逐年提升,sci1区论文增长5倍,发明专利增长2倍以上,科研经费总量翻了2番。坚持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积极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成立陕理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成陕理工大学省级科技园,科研成果转化率明显提升。坚持“立足陕西,服务基层”的办学定位,深入推进产教、科教、校地、军民融合发展,“把学问做在秦巴山川,让成果惠及汉江两岸”,学校美誉度和影响力日益扩大,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持续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现有专任教师1260余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350余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500余人,二、三级教授18人。建有1个省级博士后创新基地、1个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柔性引进院士5人(其中双聘院士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国家“杰青”1人、国家“优青”1人,入选陕西省省级人才项目20余人。现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曾宪梓教育基金、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陕西省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教学名师、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获得者40余人。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理念,不断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主动对接国家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设有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陕西理工大学特莱恩工学院。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4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战略z6尊龙平台的合作伙伴关系,开展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本硕连读、双学位等各类交流学习项目。常年聘请外籍专家及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任教、讲学,促进了学校的学术交流与对外融合。 学校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持续筑牢事业发展政治保障。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制度化,将党的建设与事业发展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确保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学校党委获评陕西高校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建有教育部、省级党建“双创”党组织13个,通过以党风带教风、以教风促学风、形成优良校风,不断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陕西理工大学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要求和工作部署,扎实推进“办学强校五大战略”,全面落实“内涵建设十项任务”,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凝心聚力,追求卓越,奋力书写新时代学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全面建成以教师教育和工程教育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2024.4) 党委书记:赵晓林 校 长:王 磊 地址: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东一环路1号 电话:(0916)2641500 传真:(0916)2212866 邮编:723000 网址:http://www.snut.edu.cn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学校介绍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农、工学科为优势,农、工、理、经、管、文、艺、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本科大学。学校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广州,有白云、海珠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765亩。校园集帽峰之神秀,汇珠水之灵气,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学校前身是1925年由近代民主革命先驱何香凝先生等提议、为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廖仲恺先生爱护农工的意愿而决定创办的仲恺农工学校。1927年3月,学校正式招生,初设蚕丝科和农科,何香凝先生亲任校长。1980年,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中等专业学校。1984年,经教育部、农牧渔业部批准,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定名“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国家副主席王震同志题写校名。2006年1月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8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21年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备受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与鼎立支持。党和国家领导人叶剑英、邓小平、杨尚昆、王震先后为校园内的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廖仲恺铜像、何香凝汉白玉塑像和廖仲恺纪念碑题字;杨尚昆、李希、廖承志、何鲁丽、周铁农、万鄂湘、廖晖、霍英东、马万祺、齐续春、郑建邦等多次亲临学校视察指导工作。1987年4月,根据国家副主席王震提议,经中共广东省委同意,成立了学校董事会,王震任名誉董事长,时任广东省省长叶选平任董事长,董事会成员由国家领导人、省部级领导以及港澳知名人士等担任。此后,历届董事会董事长均由时任广东省省长担任。海内外各界人士深怀对廖仲恺、何香凝及其开创事业的崇敬和景仰,不断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大力支持,霍英东、马万祺、何厚铧、崔世安、曾宪梓、何鸿燊、杨钊、杨勋、刘宇新、霍震寰、马有礼等一批港澳社会贤达为学校捐资兴建实验楼、图书馆、教学楼等,添置教学科研和医疗卫生设备,设立奖教奖学金,为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不遗余力。 学校设有二级学院2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博士工作站1个和华南地区最大的雅思考点(ielts)1个;拥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厅级科研平台69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省“强特色”学科3个、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3个;国家一流专业2个、省级一流专业1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个,本科专业65个。学校面向全国16个省(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25000余人。教职员工17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162人,博士学位专任教师609人,高级职称专任教师429人;现有省级以上人才55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广东省教学名师4人、南粤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21人,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6个。 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波兰、马来西亚、泰国、白俄罗斯、加拿大、意大利等多个国家29所大学和研究院(所)建立了友好互访、人才培养及学术合作关系,为国家农业农村部“首批农业涉外培训合作交流点”,是“中国-拉丁美洲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 “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国际联盟”成员。 近年来,学校先后获评为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广东省绿色学校、广州市花园式单位,广东省高校“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建设试点单位、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全国无偿献血贡献奖金奖单位等,是广东省乡村建设高校联盟发起单位、广东省新农科教育联盟发起单位。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衡阳师范学院
学校介绍 衡阳师范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的、湖南省直属普通全日制公办本科院校。1999年3月,衡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衡阳教育学院合并组建衡阳师范学院。2001年2月,湖南省第三师范学校并入。学校坐落于王船山(王夫之)故里、蔡伦家乡所在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衡阳市,地理位置优越,北望南岳衡山,南接奔腾湘江,京广铁路、武广高铁、湘桂高铁、京珠高速、衡枣高速、衡邵高速、衡炎高速等环绕四周,距高铁衡阳东站2公里,距南岳机场20公里。学校办学历史肇始于1904年创办的湖南官立南路师范学堂,百余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恽代英、张秋人、蒋先云、黄静源、黄克诚、江华、陶铸、张经武、张平化、张际春、曾希圣、唐天际、周里、盛荣华、杨旸、汪瀛、樊芬芳等是我校校友的杰出代表。 进入新时期,学校抢抓机遇,发展进入了快车道。2006年学校以17个a的良好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8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8年10月,学校入选湖南省“双一流”高水平应用特色学院。2018年12月,学校高水平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9年6月,湖南省教育厅批准学校调整为一本招生。2021年5月,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的奋斗目标。 学校校园环境优美,是湖南省“园林式单位”和“文明标兵校园”,东、西两个校区面积共2166亩。现有18个学院,51个本科专业,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全日制在校学生2.6万多人,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 学校以专业建设为基础,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不断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形成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拥有8个湖南省“十四五”应用特色学科,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分中心,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2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省级应用基础研究基地,1个省级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4个省级社科研究基地,4个省级科普基地。拥有5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3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5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5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拥有5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5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拥有1个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1个教育部—凤凰卫视·凤凰教育高校数字媒体产教融合创新应用示范基地,1个教育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基础课示范实验室,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3个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3个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5个省级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3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中心,9个省级优秀实习基地,4个省级优秀教研室。 学校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现有在职教职工1327人,其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30多人(二级教授18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21人,另有在读博士50多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900多人。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省“芙蓉学者”讲座教授、省新世纪121人才、省级教学名师、省优秀社科专家、省级学科带头人、省优秀教师等共100多人。外聘院士、国内外专家180多人,省海外名师及引智专家20人。 学校大力加强科研工作,科研实力逐年增强。2015年以来,学校教师主持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030项(其中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92项);主持教育部“新工科”综合改革类项目2项、“新文科”综合改革类项目1项;发表教研和科研论文4000多篇;出版专著、译著和教材250多部;获各级科研奖励、教学成果奖100多项(其中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3项,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湖南省第十三届优秀社科成果奖一等奖1项);获发明专利378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其他国际专利6项)。积极推进产学研用结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衡阳师范学院学报》被评为第七届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扩展期刊, 湖南省社科基金资助品牌期刊,“船山研究”获教育部名栏建设优秀奖、全国高校学报“特色栏目”、湖南省教育厅主管期刊品牌栏目等称号。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办学,已招收多批外国留学生。先后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30所高校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已招收多批外国留学生,是湖南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生培养单位。近年来,获得47项国家留学基金项目。聘请了48名外籍专家,先后有多名外籍教师获得“国家友谊奖”、“潇湘友谊奖”、“衡岳友谊奖”等荣誉。 学校始终坚持质量立校,着力为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优秀教师,同时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是全国地方院校教师教育联盟副主席单位、“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员单位、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联盟成员单位,积极推进协同培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实施“一师范专业对接一省级示范中学、一非师范专业对接一国内一流企业”发展举措,59个项目获批为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与地市州教育局、名优特中学及中兴通讯、凤凰卫视、深圳通拓科技公司、湖南海利化工、衡阳建滔化工有限公司、北方光电等600多家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升。近3年来,学生参加奥运会、亚运会、全国全省“互联网 ”“挑战杯”等创新创业竞赛以及各类学科竞赛获奖1000多项,获得专利32项,考取研究生1300多人。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办学质量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学校秉承“厚德、博学、砺志、笃行”的校训,不断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办学影响力不断扩大。先后获得全国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计划实施单位、全国农村校长助力工程实施单位、全国环境教育示范学校、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国先进团总支、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单位、湖南省大学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优秀单位、湖南省就业创业示范校、湖南省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示范校、湖南省高校招生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反腐倡廉建设先进单位、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湖南省“平安建设示范校”、湖南省“高校党建工作示范高校”等荣誉称号。 当前,学校正在积极推进内涵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安徽中医药大学
学校介绍 安徽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9年,其前身为1952年创立的安徽省中医进修班。1959年,安徽省政府正式批准成立安徽中医学院。1970年,安徽中医学院并入安徽医学院。1975年,国家教育部批准恢复安徽中医学院。2000年,安徽省医药学校并入安徽中医学院。2011年,省政府批准在安徽中医学院的基础上组建成立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2013年,教育部同意安徽中医学院更名为安徽中医药大学。 学校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国家博士授权单位、硕士研究生推荐免试单位。有少荃湖、梅山路、史河路、六安路四个校区,全日制学生19502人(含博士生135人、硕士生3151人),有17个二级院部(含3所直属附属医院),7所非直属附属医院。 学校现有教职工4754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人员961人。有国医大师2人,国家杰青1人,岐黄学者1人,全国名中医4人,青年岐黄学者3人,皖江学者1人,青年皖江学者3人,省特支计划创新领军人才10人,省杰青5人,省优青4人,国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项目指导教师5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7人、省政府特殊津贴12人,安徽省领军人才团队3个,省“115”产业创新团队8个。有博士生导师144人,硕士生导师926人,博士后流动工作站2个。 学校现有28个本科专业,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8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有3个一级学科及1个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学科及4个专业学位类别(领域)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安徽省ⅱ类、ⅲ类高峰学科各1个,安徽省高峰培育学科4个,安徽省学科建设重大项目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7个,安徽省a类重点学科1个,安徽省b类重点学科12个,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1个。有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1个,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3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9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7个、重点专科22个。 学校以人才培养为第一要务,现有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9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国家级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2位国家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获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700余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6项、一等奖21项。 学校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设立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与创业基金和赢卓奖学金,开展“百人获奖、千人参与、万人受益”的大学生知识技能竞赛,获国家级a类赛事一等奖6项。学校重视实践育人,荣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全国红十字模范单位、 “七彩假期”志愿服务全国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1名同学获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活动优秀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近5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4%。 学校大力推进科技强校战略,近5年来,共承担各级科研项目近200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近200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68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900余篇,其中中科院二区以上论文2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2017年学校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现有12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30个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 学校不断强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围绕以中医药为主的科技开发和科技服务,加强与地方政府产学研合作,与黄山、亳州、六安等17个市县人民政府及一大批国内知名中医药企业建有50余个产学研合作基地。建立了安徽省中药材科技产业战略联盟,获“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中医药科技管理工作先进集体”“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特别贡献奖”等称号和荣誉。 学校积极拓展国际教育与交流,与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希腊、马来西亚、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个医疗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在希腊设立安徽省第一个海外中医药中心——安徽中医药大学雅典中医药中心。先后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员来校攻读博士、硕士、学士学位以及参加中短期培训。 学校注重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第一附属医院是全省最大的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是全国首家也是规模最大的三级甲等针灸专科医院;第三附属医院是国家第三批重点建设的中西医结合医院;国医堂是一所以纯中医方式为主要医疗手段的医疗单位。 目前,学校立足“四新”建设,紧紧围绕“双一流”建设目标,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统筹推进中医药学与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类的协同发展,构建完善多学科交叉融合、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科技强校、文化润校、依法治校、开放荣校”六大战略,秉持“北华佗、南新安”办学特色,全面构筑中医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对外交流高地,引领安徽中医药事业产业发展,为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服务人民大众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临沂大学
学校介绍 临沂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商贸物流之都、滨水生态之城、红色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山东省临沂市,是一所理、工、文、经、管、医、法、艺、教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是山东省高水平学科首批培育建设单位、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首批支持高校、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山东省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国家发改委“产教融合”项目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是沂蒙革命老区唯一的综合性大学,前身是1941年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支持建设的抗大式学校,后多次迁徙合并,校名几度更迭,历经滨海建国学院、临沂第一师范、临沂教师进修学校、临沂教育学院、临沂师专、临沂师范学院等发展阶段,1998年开始本科办学,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临沂大学,2018年获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建校81年来,根植琅琊文化沃土,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积淀形成“明义、锐思、弘毅、致远”的校训和“实”的校风,铸就“有信仰、能吃苦、善创新、敢担当、乐奉献”的临大特质和“团结包容、崇实尚贤、艰苦创业、勇于争先”的临大精神,为党和国家培养了36万余名优秀毕业生,形成革命老区大学浓厚红色基因和鲜明办学特色。 学校占地约6000亩,在沂水、费县设分校区,校舍面积114余万平方米,国有资产总值46.72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5.44亿元。设有26个学院、5个校级研究机构、5个教辅机构和5个直属机构。2021年与临沂市人民政府共建临沂大学医学院,在临沂市蒙阴岱崮镇成立山东省高校首个实体建制的临沂大学乡村振兴学院。 在招本科专业76个,涵盖11大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4个,2个工程教育类专业和2个师范类专业通过认证。现有国家级一流课程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省级一流课程40门、省级思政课“金课”2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门,获批山东省继续教育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山东省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山东省特级教师工作坊、山东省大数据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山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智慧物流产业学院入选山东省首批产业学院。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4项;获得省级及以上讲课比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20项。获批山东省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教育部卓越小学教师培养计划实施院校。 设有4个硕士授权一级学科、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化学学科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学科培育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建有2个省重点实验室、2个省工程实验室、4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大数据产业创新中心、2个省高校工程技术中心、1个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社科理论重点研究基地。获批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柳琴戏)传承基地。在沂蒙文化、教师教育、肿瘤诊疗、智慧物流、资源环境与现代农业、新能源新材料、古生物学等学科领域形成了比较优势和鲜明特色。在《nature》《science》及《nature》子刊发表系列研究论文,“自然指数”曾两度跃居全国高校前十。 面向全国招生,全日制在校生42000余人,其中硕士研究生410余人、本科生30800余人、国际学生150余人。现有教职工2747人,其中专任教师212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800余人。现有省部级以上人才64人次,其中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杰青2人,国家级人才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山东省高等学校首席专家2人,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省属高校优秀青年人才联合基金计划7人,泰山学者攀登计划特聘专家1人,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1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4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3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4人,第五批齐鲁文化英才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6人,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3人,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3人,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2人,辽宁省首届十百千高端引进人才入选1人,天山学者1人,楚天学者1人。有博士生导师71人、硕士生导师436人。获批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山东省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9个。建有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山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首批教学名师工作室、山东省首批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工作室,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山东省高校优势学科人才团队,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人才引育计划建设团队13个、青创科技计划创新团队14个。 牢固树立校地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融入临沂、依靠临沂、服务临沂、贡献临沂,构建了“水乳交融、共生共荣”的校地关系。对接山东省八大发展战略和临沂市主导产业,集中打造12个应用型专业(群),获批5个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与市委市政府联合推进城校融合发展,参与临沂市“才聚沂蒙”行动,校地联合成立山东商贸物流研究院、山东沂蒙文化研究院等10余个应用型协同性研究院所。成立校院两级理事会,理事单位达到1500余家。 强化开放办学,实施“一院一校”对接计划,与美国、法国、加拿大、俄罗斯、西班牙、韩国、新西兰、马来西亚、菲律宾等25个国家和地区的90余所高校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开设中外合作办学专业3个,建有中外合作研究机构5个,是中国——中东欧高校联合会、中俄(山东)国际教育合作联盟会员单位,在几内亚与科纳克里大学建立孔子学院,与韩国江南大学共建世宗学堂,与临沂市政府共建临沂rcep区域合作研究中心,建有俄语语言文化中心、西班牙语国际等级考试中心。 学校办学成绩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党建工作经验2次入选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典型材料,获批首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山东省红色文化与沂蒙精神研究基地、山东省高等学校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山东省大中小学红色文化传承研究指导中心,承办全国高校党建组织员、山东省“第一书记”和全省大学生选调生等培训工作,发起成立“三山一坡”高校联盟,“高质量发展看山东·高校行”进行了重头报道。 进入“十四五”,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立“一二三五六”的总体思路,即树立“一个奋斗目标”,遵循“两高两有”工作方针,实施“三大办学战略”,采取“五大行动”和推进“五大工程”,坚持“六大原则”和实现“六个转变”,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聚焦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朝着建设“区域一流省内一流高水平综合性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迈进。 学校代码:10452 学校地址: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工业大道北段西侧 邮政编码:276000 学校网址:http://www.lyu.edu.cn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