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大学怎么样,好不好-z6尊龙平台
关注
去评论
平均薪资:0.0
评论数:
漂流蛙评分
1星
0
5星
很差
不满意
刚及格
满意
爆赞
学校简介
学校介绍
中国矿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高校,是教育部、应急管理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先后进入国家“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和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学校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和硕士授予权的高校之一,设有国家...
尊龙凯时手机版官网地址
官方电话
招生电话:0516-83591555,0516-83591666
学校性质:民办/公办
公办
办学层次(本科/大专)
普通本科
特色(双一流/985/211等)
211工程/双一流
学校排名
54名
软科综合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热门公司
郑州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郑州大学(简称郑大,英文简称:zzu)由河南省人民政府兴办,法定住所地为河南省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学校总占地面积6100余亩,主校区位于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主校区南校园位于郑州市大学北路75号,主校区北校园位于郑州市文化路97号,主校区东校园位于郑州市大学北路40号,主校区西校园位于郑州市科学大道157号;现代制造河南实验室(洛阳)位于洛阳市周山大道6号。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4.4万余人、研究生2.6万余人,以及来自96个国家的留学生2700余人。
郑州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部省合建”高校。校党委是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学校入选教育部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确立了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办学定位,努力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区域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出了一流大学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力争到本世纪中叶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郑州大学医科教育源于1928年的河南中山大学,1952年河南医学院独立建院,开启了河南医学高等教育的先河;原郑州大学创建于1956年,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1996年被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郑州工业大学成立于1963年,原名郑州工学院,1996年更名为郑州工业大学,是原化工部直属重点院校;2000年7月,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和河南医科大学三校合并组建新郑州大学。教育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嵇文甫教授,物理学家霍秉权教授,耐火材料专家钟香崇院士,土木工程专家孙国梁教授,耳鼻咽喉科专家董民声教授,食管细胞学创始人沈琼教授,人体寄生虫学专家苏寿汦教授,南阳作家群代表人物二月河教授等一大批知名专家学者,都曾在此弘文励教。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暨南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由政府创办的华侨学府。“暨南”二字出自《尚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意即面向南洋,将中华文化远播到五洲四海。学校目前是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直属中央统战部管理。
暨南大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学校的前身是1906年清政府创立于南京的暨南学堂,后迁至上海,1927年更名为国立暨南大学。抗日战争期间,迁址福建建阳。1946年迁回上海,1949年8月合并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新中国成立后,暨南大学于1958年在广州重建,“文革”期间一度停办,1978年在广州复办。改革开放后,学校快速发展。1996年6月,暨南大学成为全国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的大学。2015年6月,学校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9月,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018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莅临暨南大学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希望暨南大学坚持办学特色,把学校办得更好,为海外侨胞回祖国学习、传承中华文化创造更好条件。2019年8月,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决定共同建设暨南大学。2022年2月,学校入选国家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素有“华侨最高学府”之称的暨南大学,恪守“忠信笃敬”之校训,注重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造就人才。学校积极贯彻“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建校至今,共培养了来自世界五大洲17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各类人才40余万人,堪称桃李满天下。
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暨南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高等学府,校名一直沿用的百年名校之一,全国首批试行学分制的高校,最早在综合性大学里开办医学院的大学,最早设立华侨华人问题研究机构的大学,最早创设商科的大学……
目前,学校学科齐全,涵盖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医、教育、艺术等12个学科门类,文理工医兼备,综合性特色显著,交叉融合潜力大。设有37个学院,59个系,18个直属研究院(所);有本科专业10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4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26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2种;有博士后流动站2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
近年来,学校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目标,推进学科“高原”上建“高峰”,文科优势更加巩固,理工医学科进步明显,学科竞争力全面提升。目前,学校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4个、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二级学科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二级学科5个、广东省重点学科一级学科22个、广东省重点学科二级学科12个、广东省重点学科交叉学科1个。截至2023年11月,学校有18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数量位居广东高校第二位,有11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5‰。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学校37个一级学科参评,总体进步显著。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结构优化。2015年以来,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高层次人才大幅增长,目前获得省级及以上人才项目人员占专任教师比例为12%。现有专任教师2766人,其中两院院士(含兼职)9人,外籍境外院士10人,有国家级领军人才65人,国家级青年人才75人,正高级职称857人,副高级职称1047人,博士生导师958人,硕士生导师2315人。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学影响日益扩大,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招生,已经成为海外华裔及港澳台地区学生报考深造首选的热门高校,也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港澳台侨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打造“分类培养、分流教学、同向融合”的育人模式,将三类学生培养成才。现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5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4个,有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广东省教学名师18人,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获奖者8人。学校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
学校目前有全日制学生47660人,其中本科生31409人,研究生16251人,在校港澳台侨及外国留学生16433人。学校校园文化多元共融,社团活动精彩纷呈,创新创业氛围浓厚,学生在国内外高水平赛事中屡创佳绩,暨南健儿苏炳添、陈艾森、谢思埸等在奥运会等重大国际赛事上为国争光。学校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暨大毕业生深受海内外用人单位好评,就业率一直位居同类院校前列。
学校坚持“四个面向”,持续深化科研体制改革,优化科研创新体系,加强团队建设,创新平台大幅增长,高水平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推动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研实力不断跃升,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现有国家级文科研究平台3个、省级文科研究平台17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5个;理工医有国家级创新平台5个,教育部创新平台1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13个。近年来,学校承担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国家级科研项目数量均位于国内高校前列,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5项,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science》《cell》等发表论文12篇;文科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近130项,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发表论文9篇,在ssci、a&hci等国外权威索引期刊发表论文1400余篇。
学校大力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国际化特色突出。已同世界五大洲67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487家高等院校和文化、科研机构签订了749份学术交流合作协议。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招生院校,在全球81个国家设立143个招生报名点。2023年在校外国留学生2047人,来自98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本科生1723人,研究生209人。实行全英语授课的国际学院已开办20多年,获教育部批准的暨南大学伯明翰大学联合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优异,在海外办学的暨南大学日本学院获日本文部科学省认定。学校与阿根廷科尔多瓦国立大学、南非罗德斯大学共建两所孔子学院。
学校学风浓郁,人才辈出,校友遍布世界各地,“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暨南人”,尤以香港、澳门等地较为集中。国务院原副总理吴学谦、李岚清,著名侨领、新加坡大学首任校长李光前,泰国议会原主席、原副总理许敦茂,中国两院院士谭其骧、邓锡铭、侯芙生、曾毅,烈士江上青、陈镇和(华侨)、符保卢(华侨)、符克(华侨),以及近年来内地和港澳台地区许多政府、工商及文教界知名人士均是暨南大学不同时期的杰出校友。
学校深耕粤港澳大湾区,在广州、深圳、珠海三地设有五个校区,校本部在广州市天河区石牌。校园占地总面积226.81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78.76万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45.54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425.49万册,有中外文数据库184个。设有10所附属医院,其中三甲医院4所。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学校为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地区培养人才的使命更加光荣、责任更为重大。新时代全体暨南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学校重要讲话精神,继续坚持“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大力实施“侨校 名校”的发展战略,弘扬“忠信笃敬、知行合一、自强不息、和而不同”的暨南精神,坚持“质量是生命、创新是灵魂”的办学理念,发愤图强,改革创新,为建设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而奋斗不懈。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哈尔滨医科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哈尔滨医科大学坐落在北国冰城哈尔滨,是一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医学高等学府,由我国现代医学先驱伍连德博士于1926年创办的滨江医学专门学校(1938年更名为哈尔滨医科大学)和前身为中国共产党于1931年在江西瑞金创建的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原兴山(现鹤岗市)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二分校组建而成。学校历经近百年的发展建设,传承伍连德博士“赤诚爱国、自强创业”的精神,发扬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光荣传统,秉承“木直中绳、博学载医”的校训,践行“坚持为学生学者办学立校,坚定以学术学风兴学强校”的办学理念,深化“聚人才、强本科、抓临床、先特色、拆壁垒、树医工、优生态”的发展思路,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具有相当的发展规模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是部委省共建大学、黑龙江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俄医科大学联盟中方牵头单位、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首批试办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院校、教育部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校。
学校设18个二级院部和8个事业单位。附属医院9所,其中直属医院5所。有教职工18312人(其中大庆校区503人),在校普通教育本科生16364人(其中大庆校区8254人),研究生885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116人,硕士研究生6739人),留学生26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2人,获南丁格尔奖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9人,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51人次,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中青年专家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者8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89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龙江学者”36人,享受黑龙江省特殊津贴30人,省级领军人才梯队33个,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41人,黑龙江省“头雁”团队6个。
学校有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9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0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本科专业33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群)21个。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44个,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示范基地1个,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点专业基地9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9个,临床医学进入前1‰学科。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卫健委重点实验室3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8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平台4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教育部虚拟教研室试点3个,教育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2个,省现代产业学院2个,省创新创业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8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1门,教育部来华留学生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英语授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省一流本科课程54门。
近十年来,主编教育部、卫健委规划教材及再版规划教材89部。获国家教材建设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国家教材建设先进个人1人。获批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3项,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1项,省课程思政示范项目14项。获第二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一等奖2人,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4人,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2项、铜奖24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6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9项。立项省级教育科研课题651项,发表国家级教育教学论文1475篇,其中sci收录16篇。获各类科研项目8464项,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1项,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1项,国家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科技重大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1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34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6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3项,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16项,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18项。获各种奖励745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研究)一等奖3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中国专利奖优秀奖1项、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5项、二等奖168项。发表科学研究论文24037篇,其中sci收录11393篇。编写出版著作824部。拥有有效专利1106件,发明专利435件。
面向未来,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聚力“双一流”建设目标,努力打造百年医学强校,奋力谱写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高水平医科大学的美好篇章!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南京师范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南京师范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的主源可追溯到1902年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该学堂是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祥地之一。后历经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等时期;其另一源头为1888年创办的汇文书院,后发展为金陵大学,1951年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曾称金陵女子大学)合并,成立公立金陵大学。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在原南京大学、公立金陵大学等有关院系的基础上组建南京师范学院,校址设在原金陵女子大学校址。1984年改办成南京师范大学。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高校行列。2000年南京动力高等专科学校并入。2015年成为江苏省与教育部共建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2018年成为教育部与江苏省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2022年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目前,学校正在着力建设“特色鲜明、有国际影响的一流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名家大师辈出,文化底蕴深厚。李瑞清、江谦、柳诒徵、郭秉文、李叔同、张士一、陶行知、陈鹤琴、吴贻芳、孟宪承、杨贤江、徐悲鸿、高觉敷、罗家伦、潘玉良、张大千、唐圭璋、傅抱石、陈邦杰、陈洪、吴作人、李旭旦、孙望等诸多蜚声海内外的专家学者曾在此主政或执教。目前更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在此潜心耕耘,著书立说,培育后学。经过一代又一代南师人薪火相继、身教言传,历史性地生成了“严谨朴实”的学术品格,育就了“以人为本”的厚生传统,砥砺出“团结奋进”的拼搏意识,塑造了“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学校以“正德厚生、笃学敏行”为校训,形成了“严谨、朴实、奋发、奉献”的优良校风。
2179633
占地面积
(平方米)
28
二级学院
79
专业
41
国家一流
专业建设点
20332
普通本科生
15036
在校研究生
3258
在职教职工
2222
专任教师
南京师范大学拥有仙林、随园、紫金三个校区,随园校区有着“东方最美丽的校园”之美誉。学校占地面积2179633平方米,现有校舍总建筑面积932076.19平方米。设有二级学院28个、独立学院2个。学校共有在职教职工3258人,专任教师2222人,专任教师中正高级职称669人,副高级职称75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名,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12人,国家重大人才计划a类特聘专家4名、青年人才8名,国家重大人才计划b类领军人才7名、青年拔尖人才8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0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4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领军人才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人选2人,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共有在校普通本科生20332人,在校研究生15036人(博士研究生1808人,硕士研究生13228人)。成人高等教育在籍生13230人。图书馆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总建筑面积39705平方米,馆藏纸本文献总量388.69万册,电子数据库166个。校园内有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充分发挥学科建设的龙头作用,目前拥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地理学)、国家重点学科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14个,“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9个,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全国第三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2011年成立研究生院。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5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专业(不含一级学科覆盖)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2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5个,2022年本科招生专业(类)58个,共涵盖79个专业,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2个。学科已涉及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医、管、艺和交叉学科等门类。化学、工程学、植物与动物学、农业科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数学、社会科学总论、计算机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物理学、临床医学等13个学科跻身esi全球前1%。
南京师范大学不断推进“厚生育才”战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拥有国家精品课程13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8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5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9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4门、国家线下一流课程3门、国家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4门、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2个、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7门、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3门、全国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示范课程1门,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相应课程“精彩一课”11门,国家特色专业8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41个,“十二五”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21本(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2项,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3项,基础教育类13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3项,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3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体育与艺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1个,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3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2个,教育部高素质复合型硕士层次高中教师培养试点专业2个,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4个、入选2022—2025教育部“双名计划”名师培养基地,拥有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国家理科基础学科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各1个。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被教育部评为优秀;学生在“挑战杯”等全国竞赛中多次获得特等奖或一等奖,4篇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南京师范大学积极实施“顶天立地”战略,科研成果追求原创,力攀高峰。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公安部重点实验室、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全国妇联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全国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研究基地、全国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基地、江苏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各1个。共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46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7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4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2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15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3项;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和《自然》上发表第一作者单位论文6篇,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1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第一单位),13部专著入选“国家哲学社科成果文库”,科研成果入选2008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我校教师主持、历时8年修订的点校本《史记》,入选《光明日报》“2013十大文化亮点”和《中华读书报》“2013十大文化事件”。
南京师范大学坚持协同创新,主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贡献。拥有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4个、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3个、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含培育点)8个、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1个、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首批理论研究基地1个、江苏高校国际问题研究中心1个、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4个、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1个、江苏首批新型重点高端智库1个、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个、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中心1个、江苏省老年学研究基地1个、江苏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2个、江苏省开放实验室1个,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0个、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个,江苏省渔业重点实验室2个,江苏省公共服务平台5个。依托优势学科和重点研究机构,并通过大学科技园、文创园、地方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以及在地方建设的一批卓有成效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形成了一批富有自身特色的产学研合作领域。鼓励教师开展应用对策研究,积极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
南京师范大学一贯重视与海外的交流与合作,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学校是改革开放以后全国首批对外开放大学,是国家设立的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对外汉语教学基地、首批华文教育基地和港澳台地区幼儿教育培训基地;设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青少年儿童工程与技术教育”教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南京基地、法国文化研究中心及南京法语培训中心、意大利文化研究中心等国际性研究和教学组织。曾先后在全球开设5家海外孔子学院。与美国、英国等多所大学举办中外合作办学及联合培养项目21个,设有学生海外学习项目155个。与世界上43个国家和地区的237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近年来聘请外国专家400余人,其中长期外国专家80余人;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即“111引智计划”)。每年在校国际学生千余名。
南京师范大学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创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武汉理工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武汉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教育部和交通运输部等部委共建高校。学校办学历史起源于1898年建立的湖北工艺学堂,办学125年特别是近70年来,学校共培养了近70万名高级专门人才,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中为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培养人才规模最大的学校,是我国“三大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目前学校在校普通本科生37000余人,博士、硕士生23000余人,留学生900余人。
学校经过长期的育人实践,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办学思想体系:构筑了“建设让人民满意、让世人仰慕的优秀大学”的大学理想,铸就了“厚德博学、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确立了“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树立了“实施卓越教育、培养卓越人才、创造卓越人生”的卓越教育观。学校致力于为社会培养一代又一代以智慧引领人生、具有卓越追求和卓越能力的卓越人才。
学校现有马房山校区、余家头校区和南湖校区,占地近4000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95.3万平方米,4座现代化图书馆藏书407.73万余册。设有25个学院,建有5个独立建制的科研院所。现有教职工5300余人,其中入选国家级、省部级人才计划(项目)等400余人。
学校已形成以工学为主,理、工、经、管、艺术、文、法等多学科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1个;有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6个。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连续两轮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现有本科专业101个,其中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4个、国家特色专业15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8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2个。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7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8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3个、国际化示范学院1个、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与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各1个、教育部高校职业生涯咨询特色工作室1个、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1个、国家级虚拟教研室5个。
近五年来,学校培养了一批全国优秀大学生代表,1人获“全国最美大学生”称号,2人获“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称号,1人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称号,13人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3人获“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1人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青年志愿服务先进个人”称号,2人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称号,1人获“中国青年好网民”称号。学校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18-2022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本科)榜单中位列全国第四,在2018年度和2022年度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本科)中两次位列全国第一。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近十年持续保持在95%以上,其中到世界500强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例超过50%。在2021年举行的全国就业创业工作会上,学校作为唯一高校代表作典型发言。2023年7月,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专题报道我校就业工作。
学校建有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光纤传感技术与网络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路交通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等50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基地,建有内河智能航运交通运输行业协同创新平台、汽车零部件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安全预警与应急联动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部级协同创新平台。学校获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第二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与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共建异地科研机构、产学研合作服务平台、校企科技合作平台等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机构166个。近五年来,学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及以上奖励121项,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49项。获授权发明专利5458项,作为第一专利权人获得中国专利奖5项。在世界顶尖学术期刊science发表论文6篇、nature发表论文4篇。
学校与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荷兰等国家和地区的19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及科研合作等关系,聘请了160余名国外著名学者担任学校战略科学家、客座教授和名誉教授等。此外,成立了湖北省唯一一家中法合作办学机构——武汉理工大学艾克斯马赛学院,与国外著名高校及研究机构建立了18个高水平国际研究合作平台。学校先后建立了材料复合新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环境友好建筑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智能航运与海事安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12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举办全球首次“世界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导论坛”,圆满承办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柔道赛事,发起成立“一带一路”理工类大学联盟,学校与法国洛林大学共建的孔子学院被授予“先进孔子学院”称号。
百廿余年,风雨兼程,武汉理工大学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党建引领、数据驱动、协同共享、提质增效”总思路和以特色创优势发展道路,围绕“建设让人民满意、让世人仰慕的优秀大学”的崇高大学理想,努力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是教育部直属高校,教育部与商务部共建高校,首批国家“双一流”建设和首批“211工程”建设高校。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办学历史悠久,是新中国第一所培养对外贸易专门人才的高等学府,创建于1951年,前身为隶属于中央人民政府贸易部的高级商业干部学校。1953年更名为北京对外贸易专科学校。1954年,北京对外贸易专科学校和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贸易专业合并成立北京对外贸易学院。1960年入选全国重点高等学校,1964年入选外语教育重点发展院校。1978年,北京对外贸易学院成为对外贸易部直属单位。1983年,学校与隶属于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的国际经济管理学院合并。1984年更名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1997年入选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1987年,中国金融学院成立,隶属于中国人民银行。2000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与中国金融学院合并,划归教育部管理。2010年,教育部与商务部共同签署共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协议。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科优势明显,现有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法学、工商管理、外国语言文学、统计学、政治学、公共管理、中国语言文学、管理科学与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数学等12个一级学科,涵盖经、管、法、文、理、工六大学科门类,拥有应用经济学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学校设有本科专业54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12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12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7个(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法学、工商管理、外国语言文学、统计学、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6个。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人才培养特色鲜明,具有良好的口碑。学校始终坚持和不断彰显高素质、创新型、国际化领军人才培养特色,毕业生因专业知识技能扎实、外语娴熟、思维活跃、实践能力强而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30万校友始终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服务国家经济主战场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世界上凡是有贸易往来的地方,就有贸大人的身影”。每年招生生源情况始终位居全国前列。现有在校学生1.6万余人,其中本科生8600余人,研究生5800余人,来华留学生2500余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师资力量雄厚,大师云集,新秀辈出。廖馥君、武堉干、袁贤能、姚曾荫、沈达明、姚念庆、史道源、张雄武、冯大同等“中国外经贸的大先生们”享誉中外。学校46人次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项目;4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拥有国家级、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4个,其中会计与财务管理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学校10人次担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4人入选财政部会计名家、2人荣膺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目前全校共有教职工1744人,其中专任教师1027人,教授309人,副教授412人,具有博士学位者862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始终坚持以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为己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校设有30个教学科研单位和140余个研究中心,其中中国wto 研究院是专门研究世界贸易组织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拥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全球价值链实验室)、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全球创新与治理研究院);教育战略与规划研究中心(教育与开放经济研究中心)、“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基地(全球价值链研究、“一带一路”沿线中国企业海外治理风险研究)、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12个、国家级涉外法治研究基地和首都高端智库(北京对外开放研究院)、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企业国际化经营研究基地)、北京高校建设开放型经济强国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基地等。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注重开放办学,中外交流活跃,是新中国最早开展来华留学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目前学校与56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所著名大学和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来华留学生规模及占比均居全国高校前列。本科毕业生赴海外名校深造比例高达40%以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michael spence、中国改革友谊奖章获得者stephen perry、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andreas loschel 等担任学校学术职务。学校在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建有十所孔子学院。2021年8月,在以色列成立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以色列分校。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办学实力雄厚,环境优雅,坐落北京市朝阳区,南邻元大都遗址,北望鸟巢。李岚清、荣毅仁、霍英东、吴仪、石广生、刘鸿儒、陈元等先后担任学校校董会荣誉主席。目前社会力量在学校设立的奖助学金、奖教金近30项,院系级基金100余项。学校图书馆入藏纸质图书近100万册。学校主办并公开发行多种学术刊物,其中《国际贸易问题》《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日语学习与研究》《journal of wto and china(wto与中国)》《经贸法律评论》等享有较高的学术地位。
当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服务新时代高水平开放伟业为己任,以开放型经济学科群为引领,以坚定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贸大新路”为目标,秉持“育人育才、融通中外、内涵发展、创建一流”的办学理念,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弘扬“博学、诚信、求索、笃行”的校训精神,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中国医科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中国医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创建的院校,是唯一以学校名义走完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全程并在长征中继续办学的院校,是我国最早进行西医学学院式教育的医学高校之一。其前身为1931年11月创建于江西瑞金的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1932年学校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1940年9月在延安,经毛泽东同志提议,中共中央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1948年11月,在沈阳接收原国立沈阳医学院(前身为满州医科大学,1911年由日本国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建立),合并了辽宁医科大学(前身为奉天医科大学,1883年由英国苏格兰教会建立)。中国医科大学是原卫生部部属高等医学院校,2000年改为省部共建学校。2015年获批为辽宁省人民政府、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共建高校。2021年11月20日,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医科大学建校90周年。
中国医科大学建校至今,共培养了30多万名高级医学专门人才,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多年来,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国家卫生管理的领导干部和医学界的著名专家学者。其中,国家卫生部正副部长10位,省军级以上领导干部100余位,将军40余位,“七一勋章”获得者2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9位,被誉为“红色医生的摇篮”。
学校现有沈北、和平2个校区,设有18个学院、3个研究院、2个教研部。在医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哲学和管理学等6学科门类拥有学位授予权;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生物学等7个学科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71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76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42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89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7个,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a类7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博士后工作站2个;普通本科专业26个,有1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教学项目有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1项,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1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3门,国家级教学团队(包括黄大年式教学团队)4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十二五”规划教材16本,4本教材获批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建设奖,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称号1人,入选全国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4个。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4个,“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1个;省级教学项目有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重点支持专业1个,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4个,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1个,向应用型转型示范专业2个,转型发展试点专业5个,本科课程体系国际化试点专业1个,精品课程41门,精品视频公开课5门,精品资源共享课24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3个,省级教学团队15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个,跨专业实训平台1个,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8个,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1个,辽宁省高等学校实训培训基地1个,紧缺人才培养基地1个。有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3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6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38个,辽宁省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11个,辽宁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5个,辽宁省临床医学协同创新联盟2个,辽宁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2个,辽宁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5个;辽宁省精准医疗重点实验室1个,辽宁省研究生创新与学术交流中心7个,辽宁省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3个,辽宁省医疗中心55个。学校现有3所附属综合性医院和2所专科性医院,开放床位12877张,牙科综合治疗椅267张。
学校在职教职工16968人。全校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86.73%,全校正高级986人,副高级1861人,研究生指导教师3830人,其中博士生指导教师571人。学校全日制在校生18659人,其中博士生1335人,硕士生6988人,普通本科生9526人,外国留学生810人。
学校是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教师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5人(其中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教学名师2人)、青年拔尖人才人选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人、讲座教授1人、青年学者2人、特岗学者3人;国家“优青”1人,海外“优青”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团队3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人选1人、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9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卫健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5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55人;“兴辽英才计划”杰出人才2人、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培养引进计划创新团队1个,辽宁省领军人才3人次,辽宁省优秀专家23人,辽宁省高等学校攀登学者21人次,辽宁特聘教授44人次;“兴辽英才计划”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领军人才6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辽宁特聘教授)16人、青年拔尖人才24人;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名师15人,辽宁省优秀教师3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名师30人,辽宁省黄大年教师团队3个,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113人、千人层次125人。在中华医学会担任主任委员1人,候任主任委员2人,副主任委员15人;现有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3人,委员10人。
学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秉承“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校训,不断强化“埋头苦干、求实创新”的校风、“爱教善教、守正创新”的教风、“勤学乐学、求是创新”的学风建设,赓续红色基因,弘扬红医精神与红医文化,不断推进文化强校建设,强化文化育人功能。学校校史馆为辽宁省、沈阳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22年入选全国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为辽宁唯一入选高校;学校“红医”理论宣讲团被中宣部评为2022年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全国仅3所高校获评。学校牵头成立了由33家单位组成的红医联盟,推动红色卫生文化研究深入开展。学校深入挖掘红色校史资源,联合辽宁省委宣传部等部门拍摄6集纪录片《红医摇篮》。《红医摇篮——源自红军的人民医疗团》项目在2022年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全国唯一“最佳公益奖”,为“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辽宁首金。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合作成立了中英联合学院,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丹麦、西班牙、朝鲜、芬兰以及澳门和台湾等国家、地区的114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关系,与世界银行(wbg)、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jica)等机构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学校开展了125项学生国际交流项目,获批教育部“高校研究生”和“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被评为“辽宁省来华留学工作示范建设高校”。与人社部国际交流中心合作开展“国际医护人才与技能交流培养项目”。学校获批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签约院校,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4项、“促进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及拉美地区科研合作与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2项。学校是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基地(简称“111计划”)。有457名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受聘为学校荣誉职称,近年来开展了152项重要国际合作项目,38个cmb项目。承担国家援外医疗任务,派出赴也门队员近400人,赴冈比亚和肯尼亚队员41人。为了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由中国医科大学发起,吉尔吉斯斯坦、土耳其、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巴基斯坦、乌克兰、德国等15个国家、48个医学教育机构,于2018年5月26日在沈阳成立“一带一路”国际医学教育联盟。联盟成员单位已经扩展至23个国家86所单位。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中国政法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中国政法大学是一所以法学学科为特色和优势,兼有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历史学、哲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等学科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1计划”和“111计划”(高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重点建设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直属于国家教育部,由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正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现有海淀区学院路和昌平区府学路两个校区。
学校的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三校政治系、法律系和辅仁大学社会系合并而成的北京政法学院,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学校最初在北京沙滩红楼办学,1954年迁址至学院路。1960年成为国家确定的全国重点高校。“文革”中学校停办,1978年复办。1983年,北京政法学院与中央政法干部学校合并,组建成立中国政法大学。1986年,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学校形成一校及本科生院、研究生院、进修学院三院办学格局。进修学院后更名为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单独办学,2000年复并入中国政法大学。2017年5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莅临中国政法大学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学校的建设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学校被誉为“中国法学教育的最高学府”,在7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各类优秀人才30多万人。学校是国家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参与了自建校以来几乎国家的所有立法活动,引领国家法学教育的创新、法学理论的革新和法治思想的更新,代表国家对外进行法学学术和法治文化交流。同时,学校多学科和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人文社会科学高级专门人才,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人才培养的生力军。
学校现有学生18442人,其中内地本科生9630人,内地研究生8053人,港澳台侨及外国留学生759人;专任教师1058人,其中高级职称718人,博士生导师320人、硕士生导师884人,博士学位获得者占比达87.7%。
学校设有法学院、民商经济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商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学院、光明新闻传播学院、中欧法学院、法律硕士学院、国际儒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港澳台教育中心、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中央政法培训学院、科学技术教学部/法治信息管理学院、体育教学部、培训学院、纪检监察学院、国家安全学院共21个教学单位。
学校设有法学、侦查学、政治学与行政学、行政管理、国际政治、公共事业管理、工商管理、经济学、国际商务、金融工程、哲学、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社会工作、应用心理学、英语、德语、法语、翻译、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法治信息管理)、信息与计算科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共27个本科专业,其中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学校拥有3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和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经济学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哲学、应用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工商管理学、公共管理学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其中,法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政治学为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证据科学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名单。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学校多个一级学科参评并上榜,其中法学进入a 档。
学校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重镇”,尤其是法学研究的重要阵地,是全国人大法工委唯一的高校“立法联系点”。学校设立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门研究机构—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院,现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1个(数据法治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培育单位、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1个(人权研究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诉讼法学研究院、法律史学研究院),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证据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教育部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教育部教师法治教育研究中心、北京教育法治研究基地1个(法治政府研究院),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联系单位1个(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政法大学基地1个,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1个,与最高人民检察院等省部级以上国家机关共建高层次研究基地16个。另有比较法学研究院、法与经济学研究院、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等在编研究机构9个,新型研究机构8个。
学校全面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每年通过各类合作交流项目派出千余名师生赴境外交流学习,聘请数百名长短期外国专家来校讲学,培养国际型人才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学校先后与58个国家和地区的297所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和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加入全球法学院联盟、欧亚太平洋联盟、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亚洲法律学会等国际团体,发起成立内地与港澳法学教育联盟。学校中欧法学院,是中国政府和欧盟在法学教育领域最大的合作项目。学校与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合作举办国际法专业双硕士学位项目,搭建了中外合作办学中美法学教育的高端平台。学校先后在英国、罗马尼亚、巴巴多斯共建3所海外孔子学院。学校定期举办“世界法学家论坛”,在海外传播中华法文化的同时,切实提升我校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和协作力。
学校的校训是:厚德、明法、格物、致公。
办学理念是:学术立校、人才强校、质量兴校、特色办校、依法治校。
办学传统是:忠诚担当、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奉法图强。
办学使命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法治文明作出贡献。
人才培养目标是:坚持德法兼修、明法笃行,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家国情怀、高尚道德情操、扎实理论功底、卓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学校将遵循国家教育方针和高等教育规律,弘扬传统,与时俱进,努力建成致力于法治中国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江南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江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厚重的文化积淀,源起1902年创建的三江师范学堂,历经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等发展时期;1958年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整建制东迁无锡独立建校,成立无锡轻工业学院;1962年无锡纺织工学院并入无锡轻工业学院;1995年更名为无锡轻工大学;2001年无锡轻工大学、江南学院、无锡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江南大学;2003年东华大学无锡校区并入江南大学。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依照《江南大学章程》,开展自主办学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学校以“笃学尚行,止于至善”为校训,以“彰显轻工特色,服务国计民生;创新培养模式,造就行业中坚”为办学理念,以建设“世界知名、中国一流、江南风格的研究型大学”为战略目标,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提升办学水平,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已逐步建成一所规模结构合理、学科协调发展、教学质量优秀、办学效益显著、社会美誉度高,国内有影响力、国际有知名度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
学校坚持“扬长补短”的学科建设理念,建立良好的学科生态环境。设有18个学院(部),包括:食品学院,生物工程学院,设计学院,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物联网工程学院,环境与生态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君远学院,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无锡医学院(转化医学研究院),生命科学与健康工程学院,商学院,理学院,人文学院(教育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和体育部。涵盖理、工、医、文、法、经济、管理、教育、艺术、交叉等学科门类10个。建有博士后流动站9个,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设计学、环境科学与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机械工程、软件工程等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生物与医药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以及1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2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建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立项学科5个、“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7个。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员工3338人,其中专任教师2170人(含研究生导师1669人),专任教师高级职称人员比例74.2%,博士学位人员比例74.4%,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研修经历人员比例46%。学校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国家级引进人才”入选者22人、“教育部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28人,“国家特殊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与“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1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部省级及以上创新团队55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
有18个学院
本科生21065人
博硕士12877人
留学生308人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专门人才。2006年学校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23年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现有在校本科生21065人、博硕士研究生12877人、留学生308人。学校本科招生专业55个,拥有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特色专业建设点1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7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0个,教育部“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3项。建有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8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3门,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3部,全国教材先进个人1名,国家级精品/规划教材60部,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点3个;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9项,其中一等奖2项。学校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路径,成立至善学院。18个本科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临床医学、师范类专业认证,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亚洲率先通过美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ift)国际认证。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完善学生指导和服务体系,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位列全国高校就业工作50强。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获评“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获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健康食品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获批4项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获评2018年度“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完善“奖、贷、助、补、免、勤”帮扶机制,并探索基于人才培养的资助育人新模式。学校是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单位、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单位、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先进单位。学校注重推动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教学改革,激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2018年以来,累计获中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6金9银12铜,“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3金1银5铜,“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3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igem)5金2银。学校涌现出一批江苏省最美大学生以及入围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的90后创业典型等。
学校坚持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己任,积极参与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建有食品科学与资源挖掘全国重点实验室、粮食发酵与食品生物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功能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8个,针织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部省级平台61个;建有创新引智平台6个。“十三五”以来承担国家级项目1400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4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强度项目52项,人文社科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22项;2012年以来,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14项,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6项、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5项、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7项。获中国专利奖金奖2项、银奖4项、优秀奖13项;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官方公布的2022年国际专利排名中,学校位居全球教育机构第14位,全国高校第4位;获批首批30所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和首批20所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单位。学校与全国50多个城市及华润集团、中粮集团、光明乳业等多家知名企业开展全面合作,2022年签署首个亿元级专利转化项目;2023年签署首个亿元级产学研合作项目“五技合同”;建有江南大学宿迁产业技术研究院、江南大学(扬州)食品生物技术研究所等11个地方研究院(所);江南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连续两次获评“中国社会组织评估等级5a”等级。
学校与42个国家和地区的234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签订合作交流协议,建有国际联合实验室36个,获批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28.6%的学生拥有海外交流、交换经历。牵头成立“一带一路”高校食品教育科技联盟、江苏-韩国高校合作联盟。学校入选教育部教育融媒体试点单位,建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校史馆、设计馆、民间服饰传习馆、美术馆暨钱绍武艺术馆、酒科技馆、人体科学馆、食品学科史馆等文化展馆首批入选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实施“艺术课堂”大学生文化素质拓展项目、“书香校园·人文江南”阅读计划,举办江南大学网络文化节、“江南之春”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创新江南”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意创业文化节等特色文化活动。获教育部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4项、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项目,艺术作品舞蹈《羌山红》获文化部“文华奖”。学校高度重视体育的育人功能,建有女足和乒乓球两支高水平运动队。
学校坚持师生为重、服务为先,倾力打造曲水流觞的现代化生态校园,为学生提供设施先进、功能齐全、优质舒适的成长环境。学校现启用蠡湖校区、东氿校区,总占地面积3786亩,总建筑面积119.8万平方米。建有体育场、体育馆、文浩科学馆、大学生活动中心、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等文体场馆和19个学生公寓园区。学校获教育部校园规划一等奖,被评为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成功入选全国首批88个节水型高校典型案例,获全国“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公共机构水效领跑者”、首批“江苏省绿色学校”称号等。
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影响不断提升。在教育部组织的最新一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取得优异成绩;在2023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学校17个学科入选,“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连续五年蝉联世界第一,“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排名世界第二;在全球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上,学校农业科学、工程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环境与生态学、微生物学10 个学科进入全球前 1%,其中农业科学跻身世界前万分之一;学校位居esi综合排行中国大陆第57名;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编制的《2023中国大学评价》中,位居全国第49名。学校是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平安校园。
“江南开学府,万顷湖波扬;屏障九龙好,山高水又长。”未来的办学实践中,我们将继续秉承“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服务兴校、机制活校、文化铸校”的发展方略,努力推进“世界知名、中国一流、江南风格的研究型大学”建设,为实现高等教育强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天津医科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天津医科大学的前身天津医学院创建于1951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原国家政务院批准建立的高等医学院校。著名内分泌学家、医学教育家朱宪彝教授为首任校长。1994年6月天津医学院与天津第二医学院正式组建成立天津医科大学。1996年12月成为天津市唯一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市属院校,2015年10月成为天津市人民政府、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教育部共建高校,2017年9月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22年2月成为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天津医科大学积极投身于我国医学高等教育事业,是国家最早批准试办八年制的2所医学院校之一,也是首批试办七年制的15所院校之一。学校目前有气象台路与广东路2个校区和7所大学医院。现有本科专业21个,设有19个学院(系)和1个独立学院。全日制本科以上在校生11659人,其中本科生5522人,硕士生4141人,博士生1206人,学历留学生790人。
包含大学医院在内学校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566人,其中正高级749人,副高级1536人。拥有国家级人才143人次,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外籍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4人及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8人及青年拔尖人才7人,教育部长江学者1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5人;科技部“973”首席科学家4人;国家人社部有突出贡献专家17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8人。
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天津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天津市级教学团队24个,天津市级教学名师34人,5个教学团队和10名教师获得天津市“在抗击疫情工作中课程思政优秀教学团队和优秀教师”称号;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3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5门,天津市级一流本科建设课程29门;天津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优秀团队、教学名师)10项;获批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3项,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1名,天津市级课程思政优秀教材6部;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践基地2个,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2个,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虚拟教研室入选教育部首批专业建设类虚拟教研室;医学技术现代产业学院获批天津市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单位。2002年和2008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和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2、2013和2014年分别通过教育部护理学专业、口腔医学专业认证和临床医学专业认证。201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09年以来,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市级教学成果特等奖3项,一等奖14项,二等奖19项。学校于1997年正式成立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部门国际医学院,留学生生源来自105个国家,留学生教育规模与质量居全国医学院校前列,现有国家级来华留学生英语授课品牌课程8门,天津市来华留学生英语授课品牌课程25门,“来华留学生临床医学专业全英文教学与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10年教育部首个来华留学英语师资培训中心(医学)落户学校后,已为全国54所大学的近1500名教师提供培训。
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后流动站6个。博士生导师514人,硕士生导师1681人。
现有国家重点学科5个,天津市重点学科18个;天津市顶尖学科3个,天津市高校服务产业特色学科(群)6个;9个学科领域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学科排名前1%,其中临床医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联合组建并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9个,研究所16个,天津医学表观遗传学协同创新中心获批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现有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1个,天津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4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 ,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并获滚动支持。“十二五”以来,学校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纵向项目3180项,经费超16亿元;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144项,包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7项,何梁何利奖1项,天津市科技重大成就奖1项,天津市国际科技合作奖1项,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4项、一等奖24项,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2016年学校获批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学校大学医院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1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输出医院1个,委市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4个;获批全国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建设项目1个,科技部授予国家级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科教兴国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糖尿病标准化诊疗示范中心1个,全国改善医疗服务先进典型医院3个。5所大学医院获批10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分中心),其中肿瘤医院是首批国家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学校先后与26个国家和地区的98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在医学和生物医药领域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聘请162位世界知名医学专家、教授担任学校各学科的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成立了“外国专家顾问委员会”,推动学校国际化发展。
学校以医学科学为核心,以生命科学为依托。学校坚持教育教学为立校之本,科学研究为强校之路,努力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产出高水平医学研究成果,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培育并传承有特色的大学文化,为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医科大学而不懈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